“搭梯子”的人

責任編輯:陳文卿

對學習感到頭疼的,遠不止學生們。

疫情下網課變得重要且不可代替,失去了線下的約束,如何透過一面屏幕吸引學生尤其是低年齡段學生的注意,需要老師們付出更多的心力。

跟隨著平劉海、頭戴銀色發卡的“小雪老師”細膩柔和的指引,屏幕另一端的孩子們用手指拉出繪本上“高個子”的身體。翻開下一頁,這個全身藍色的外星人輕輕地敲了敲主人公暖暖的家門,原本深紅色的房門打開了,畫面在暖暖家粉紅色的愛心墻紙和絨黃色愛心地毯的映襯下,立即變得溫暖起來。

小學語文繪本《藏不住的高個子》

《藏不住的高個子》是清北網校今年7月初推出的新繪本。構思這個故事的清北網校小學語文組教研張林理解孩子們對作文的排斥和恐懼。曾經一到寫作課,班上的氛圍就變得冷冷的,低年級的學生“談寫話色變”,高年級的孩子在幾百字的硬性要求下叼著鉛筆頭,為了湊字數生憋流水賬。老師們逐條列出的作文技法被學生們記了下來,但真到要寫作文時仍然難以下筆。

當學生們收到繪本,原本枯燥、抽象的技法立馬變得生動起來。為了讓高個子的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更稀奇一點”,張林和負責繪畫的同事修改了不下五次,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們主動翻閱的過程中,如何寫人、如何以不同的觀察角度對外貌加以描寫的方法被融入故事里了。

就好比“小雪老師”帶領孩子們一步步為暖暖的服飾貼上粉色貼紙后,粉紅色在孩子們眼中具象成了“像一條粉色的月亮”、“像一朵盛開的粉紅色的花”、“像兩個粉紅色的搖籃一搖一搖的”。

類似的繪本還有很多,每本用十幾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對應小學語文部編版課本一章節的內容。

教研人員負責清北網校的教材、繪本研發,設置習題,他們一般不會被屏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看見”,卻是把控課程整體方向的掌舵人。

科學且具審美的繪本

“教研是教學的基本功,”語文組組長孫梓連這樣總結教研與教學的關系,“我們通過‘7+3’的方法來平衡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7分教研,3分自由度?!?/p>

曾在教育機構執教十幾年的她經驗非常豐富,對于如何解決語文考試中最難對付的作文寫作,有許多心得。例如經典課題“一陣風吹來的字數”——如果以“校園一角”為作文題目,學生們經常會集中于對校園環境的實體描寫:教學樓、操場、升旗臺……但如果只局限在靜態描寫,多數學生很難達到字數要求。如何讓低年級的學生學會捕捉細節、加入動態描寫是作文課上極為重要的任務。

“這時候,一陣風吹過……”孫梓連笑著將這句話稱為“變動態”的轉化,通過簡短通俗的話語鼓勵學生們轉換思維,用更加生動的方式進行表達。她更青睞開放式的教育,曾帶著學生們去青島的海邊躺著,切身融入大自然,進行放空式的創作。

因此,她不太認可市面上流行的“滿分作文”,如果只重視純應試的需求而放棄了素質的培養,很難寫出優美的作文來。在她看來,語文并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門藝術,對人生有一些釋放,是可以安放、延伸的地方”。

為了讓孩子們更早地領悟到這門藝術,她和其他教研一樣,用心構思課程的內容和設計。如何在圖畫里埋細節、構思故事、加技法、加動作,都需要親自把關。她曾因為擔心繪本故事“老掉牙”,在繪本制作的兩到三個月時間里,把市面上所有已出版的繪本全都看了一遍。每過兩個星期,她還會在國家圖書館的網站上瀏覽已訂閱期刊雜志的最新期??吹教貏e符合繪本的素材,孫梓連會在實體繪本上畫一個五角星,隨時翻出打過勾的素材進行調整和修改。

她感慨十年前的執教初期,培訓機構使用的講義都特別單調,通常一兩頁就“完事兒了”,版權意識也特別薄弱,從百度上搜幾張圖,或者干脆不放圖,黑白印刷,毫無觀賞度。如今,老師們紛紛開始進行原創,而且是高標準的原創。為了讓繪本“科學且具有審美”,孫梓連逛遍了當時北京線下的藝術展覽。最后,她在央美畢業展上找到了一名畢業生,定制語文繪本《小刺猬的果子不見了!》。

繪本中穿插各式玄關,學生們會在上課前主動翻看繪本,上課時更積極地回答老師對繪本細節提出的疑問。

在孫梓連看來,繪本是搭建在學生與寫作間的“梯子”,一方面幫助學生減輕對“最頭疼”的作文的抵觸情緒,另一方面,更是教研老師們“方法論的沉淀”。

“網上有很多講法,但沒有被提煉、加工出來。學生好像看了很多文章,但考試的時候沒法動筆落地,”孫梓連認為,“現在梯子搭得更好了,答案的邏輯、思維模式的立體化是非常大的內核變化?!?/p>

看得見的思維方式

當孫梓連為語文繪本的設計東奔西走時,清北網校的初中物理教研林逸在300余頁的PPT課件中幫助學生將物理的抽象思維“邏輯化、可視化、趣味化”。

2013年從設計專業畢業后,李毅成為了一名線下教育機構的物理老師。當談及為何選擇從事與大學專業不相關的物理老師,林逸回憶起初二時班上濃厚的“講題氛圍”:“當時大家的關系非常好,任何一個人抓著就可以問,相互講題。遇到特別難的數學、物理問題,班里只有兩三個人做出來。早讀的時候,我和另一男生,分別給全班同學講,走下講臺的時候,覺得蠻價值感?!?/p>

這份在學習互助中形成的“講題價值感”延續至林逸大學的支教和往后的工作經歷中。大二寒假時,林逸前往陜西榆林山里的村莊支教。那所小學原本有三名學生,其他孩子都被送到很遠的縣里上學,每隔半個月甚至半年回一次家。寒假教期間,學校召集了當地幼兒園到高中的近百名學生,讓林逸為孩子們教授繪畫和美術鑒賞。

大多數學生從未離開過大山,上學要走好幾里的路,這些路大多是一個坡接著一個坡。這里的學生信息閉塞、資源稀缺、求學不易?!八麄儊砝蠋熂疑险n,我問,中國的首都是哪里???(他們)不知道?!?/p>

后來,互聯網教育讓林逸看到科技在加速教育的進化,同時也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到手機能到的所有地方。于是在2017年轉至線上,成為了一名網校物理老師。

林逸曾擔心教育機構的營銷性過強,會降低教育的品質。但清北網校平臺科技手段的進步符合她所認同的物理學習對邏輯性和思維性的要求?!凹夹g端很能解決問題,用用圖、文、視、聽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讓思維可視化?!?/p>

為了使課件內容“以最充分的方式表達出來”,林逸不僅在預習課的課件里親手繪制了電影片段的圖片,插入了動畫,還為了讓“視覺突顯重要性”,將課件中板書的大小、配色進行優化,確保學生隔著屏幕也能夠看得清晰、理解得到位。

 清北網校的物理課件

一堂網課的準備時間在90天左右。經過6次教研會議決定講義大綱,拆分、研究市面上所有的教輔和最新試題,再由全體教師共同審核、“三審三校、三備三磨”,精細化每一個知識點,屏幕前“看得見的老師”和屏幕后“看不見的老師”一同在教學和教研方面下苦功夫,用“笨辦法”,一步步細化知識點的講解,梳理知識脈絡,讓思維可視化,讓講義“場景化”。

如今,林逸設計了30多種模板,已經為400節物理課制作了講義。比起將一堂課上單一的知識點零散地排列,林逸更在意能否幫助學生理清物理學科的知識條線和網絡?!安粌H要思考怎么把它實現,還有帶學生考慮還未出現的問題。只有讓課程這個容器變得更大了,才能更加直接、豐滿、高效?!崩钜阏f道。

和林逸一樣對“互聯網+教育”前景充滿期待的,還有使用著七個以“清清、北北”為代表的卡通人物IP玩偶的清北網校小學英語教研雷方、把數學講義“場景化”的清北網校小學數學教研徐亞

。通過技術手段,數學學習也可以像看一部動畫片中的故事場景,學生們跟隨著指引,一步步闖關,走進數學世界,在趣味的加持下“把知識吃透”。

“線下和線上有很大變化,線下對講義的依賴比較小,教研容易被忽視,但是教研對課程內容非常重要,為一線老師提供了思路,從而對(線上)產品更深入地投入,”徐亞和同事們在課余時間還會分享與數學教研相關的書籍,比如《好玩的數學》和《數學故事》。

“網校連接各個行業,是技術、科技變革的節點?!绷忠葸@樣總結。

在抖音上分享速算秘籍、點贊總數超過1075萬的清北網校數學老師吳正享、身穿漢服授課的清北網校中學語文負責人姜明慧,都在屏幕前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清奇高效的學習方法影響著學生對學習本身的看法。

而教研老師們也在屏幕里看不見的地方為另一端的學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最前沿的養分,在“看不見的角落”讓教育的普及和延續成為可能。

編者按

一場疫情給2020 年帶來無數困難,也帶來無限可能。上半年,對千百萬的中國學生來說,如何上課成為最大的難題。但當課堂從傳統的教室來到一塊屏幕上,知識的傳遞匯聚了比以往更多力量。

教師節來臨之際,南方周末聯合清北網校共同關注那些支撐網課運轉的“看不見的老師”,聚焦屏幕另一端默默無聞的教育工作者們。

“空中課堂“的培訓師們此前從未做過老師,人生中的第一批“學生”是幾千公里外,只有一臺老舊電腦的傳統教師; 輔導老師們“永遠在線”,被當作“十萬個為什么”,也被當作“樹洞”;教研老師們不在鏡頭前,但對屏幕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爛熟于心。 

他們的故事關乎某種古老的精神傳統如何在新興的網絡教育里閃光:有臺前的英雄就有幕后的幫手,有人做主角就有人做配角。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線下還是線上,只要有這些“看不見”的努力,我們的教育就總有辦法。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