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雖幼,其氣食牛
在他們影片中反復出現的個人化標簽,都在其早期作品中得以體現。早期作品中幾乎不可避免的稚嫩與熱情,使得這些特征比那些真正成熟的影片顯得更加純粹。
責任編輯:劉悠翔
男主角穿過一扇門,世界變得完全不一樣了。路上的車輛倒著向后退去,天空中的鳥兒扇著翅膀奮力落回地面。周圍燃燒的火焰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舉起手槍,扣動扳機,子彈從遠處射回槍管,退入彈夾,變成擊發前的狀態……
這些都是電影《信條》中的情景。
與《記憶碎片》《致命魔術》《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等充滿奇思妙想的影片一樣,《信條》的導演,也是英國人克里斯托弗·諾蘭。
作為新千年以來最受矚目的導演之一,諾蘭執導的電影一向以其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微妙平衡而著稱。大量使用“元小說”元素、非線性敘事、插入閃回式的情節等手法,成為“諾蘭式”電影的標志性特征。通過這些手法,諾蘭在銀幕上創造出謎團重重又引人入勝的電影世界。影迷們需要在觀看過程中,跟隨他的腳步一點一點拼湊線索,猜測各種可能性。在影片最后,諾蘭揭開謎底,給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
這一切,在諾蘭的首部電影長片《追隨》中,就可以一窺端倪了。
電影《追隨》(1998)劇照。
片長70分鐘的《追隨》,主角是游手好閑的年輕男子比爾,他整日在倫敦街頭跟蹤陌生人,以此打發時間。有一次他跟蹤了一個名叫克布的男子,卻被識破,并由此誤入了地下犯罪世界。
影片的預算全部由諾蘭自掏腰包,因此諾蘭不僅擔任了本片的導演、編劇和攝影,還參與了剪輯和布景工作。拍攝所用的16毫米攝影機和黑白膠片都是他用自己的薪水購買的。而幾乎為零的預算使得諾蘭只能聘請工作日有全職工作的演員和劇組,利用周末有限的時間進行拍攝。這導致整部影片歷時將近一年才制作完成。
盡管攝制過程曲折艱難,《追隨》這部影片卻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業界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零成本”影片。日后那些標志性的“諾蘭式”電影特征,也出現在這部影片中。正如他本人所說:“這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模式,促使我們不停地去重新思考自己對角色之間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