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打怪的全球難題,臭氧治理的國際經驗主要是這兩點
萬變不離其宗,做好兩個協同——區域協同治理和前體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是全球治理臭氧的關鍵。
在臭氧污染水平最高的日子,臭氧往往主要由當地排放物產生,運輸的臭氧僅占很小比例。
責任編輯:汪韜
2020年9月,天氣晴好,攝影愛好者在故宮角樓附近取景拍攝。在PM2.5濃度下降的同時,藍天下的污染——臭氧日漸引發重視。
秋高氣爽,空氣中也依然隱藏著污染。
根據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2020年9月上半月,全國大部地區空氣質量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局地可能出現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臭氧或顆粒物。長三角、蘇皖魯豫和華南局地可能出現臭氧輕度至中度污染過程。
放眼全球,臭氧污染不是新問題。
1943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在環境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筆。受地形的約束,大氣污染物聚集,在太陽光照射下產生了劇毒的光化學煙霧,臭氧濃度顯著升高。 1970年夏季, 紐約、洛杉磯、東京、米蘭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五大城市幾乎同時遭受光化學煙霧的襲擊。
臭氧問題在2020年的夏天被多個媒體報道。但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空氣質量項目經理萬薇提到,臭氧污染在全球都難短期解決。受各地氣象、地形及政策影響,“每個國家都不一樣,每個城市,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季節,在不同的氣象外部條件下機理都不一樣。沒有一套簡單的通用方案?!?/p>
但萬變不離其宗,做好兩個協同——區域協同治理和前體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是全球經驗的關鍵。城市要考慮多方因素,識別管轄區內臭氧生成的機理,追蹤污染源,評估減排量,制定中長期的減排規劃。同時,各個城市難以獨善其身,也要區域合作。
監測五十多種VOCs
得益于污染減排,公眾熟知的PM2.5近年來濃度大幅下降。但治理臭氧不一樣,如果只削減某一項前體物,有可能按下葫蘆浮起瓢,臭氧濃度不降反升。
臭氧污染主要是由NOx和VOCs這兩種前體物在高溫光照下反應生成的。如果把臭氧生成比做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NOx即是下面的干柴,VOCs即是促使火焰燃燒的助燃劑。
但臭氧濃度與前二者的濃度呈非線性關系,大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