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二十四年 歷經時代變遷

2003年,放映隊第一次來到興隆峪村,當時村里人多,一說演電影,還在準備的時候就有不少人圍過來,周邊屯子的人也來,小小的村委大院里圍了一圈又一圈的觀眾。

2003年開始種大棚之后,當地村莊發生了巨大變化,那種日復一日,依著農耕時節勞作生活的氛圍逐漸消失,對村里的種棚大戶唐榮賢來說,她很難有時間趕上傍晚六點多的露天電影放映。

老兵們年歲大了,放映機先進了,電影放映帶來了更多社會榮譽,錦州東湖公園甚至修建了一個老兵電影放映基地和老兵電影放映隊展覽館。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晗

興隆峪村放映當天,下了小雨,天氣微涼,看電影的觀眾不多,以老年人為主。 (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圖)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直到9月,遼寧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才獲得批準,今年首次下鄉放映電影。首場放映選在白臺子鎮興隆峪村,距離錦州城區車程一個多小時。

2003年,老兵們第一次到興隆峪村里放電影,與村支書相熟后,之后每年都去。今年的這場放映已是東北的初秋,當日下過小雨,晚上風涼,看電影的人不多,村里的一些老人,稀稀拉拉地坐滿一排,揣著衣兜看電影。

2020年是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成立的第24年。1996年,退伍軍人劉成金和同一軍區的7個老兵,在遼寧錦州自發組建了一支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每逢周末,就下鄉去錦州周邊的鄉村放電影。

老電影年復一年地放,但義務放映隊和看電影的農民在24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老兵們年歲大了,放映機先進了,電影放映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社會榮譽,錦州東湖公園甚至修建了一個老兵電影放映基地和老兵電影放映展覽館。而昔日窮困的農村也脫貧致富,年輕人外出打工,涌向縣城居住,村里人數銳減,老年人留在鄉村,而中年人在大棚里種花,趕著韓國日本的訂單。

在時代大潮下,一支老兵放映隊和他們服務的鄉村,各有改變,又各有悵惘。

“不如去放電影”

劉成金曾在部隊當過放映員,從此迷上了電影。

1968年,18歲的劉成金入伍,那幾年他一直跟著放映機四處跑,后來被推薦至通信兵學院實習了三年,許多放映的技術都是那時候學回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還坐著小巴到農村,四處收集放映機。

1994年,44歲的劉成金從部隊退役。幾個退役老兵坐在一塊,都不知道如何打發周末時間。周圍人愛玩的打麻將、撲克牌,他們都不喜歡。八個老兵里,劉成金和朱中文都曾在部隊放過電影,于是提議“不如去放電影吧”。

而老兵電影放映隊副隊長張顯龍的初衷是想去看看農村,“既能到農村看風景,還能給老百姓放電影”,張顯龍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但沒想到“做起來”完全不是當時想的那么浪漫。

1996年,老兵電影放映隊正式組建,最初的經歷苦不堪言。

夏季到村里放電影,蚊蟲叮咬,得忍著;冬天天氣冷,膠片也凍得又干又脆,容易斷裂,人披著軍大衣守著,也凍得直哆嗦。

那個年代流行帶飯盒,他們用鐵盒子帶飯去農村放電影。沒想到隆冬時節,飯菜全凍成冰坨子,難以下咽。后來下鄉便改成吃面包。

興隆峪村的聯絡人符逢源至今還能想起他們吃晚飯的畫面,地上鋪塊墊子,幾個人圍在一塊啃面包,“在野餐似的”。村里人熱情邀請他們吃飯,一概被拒,“什么都不要”。那時,他們就定下了原則:不吃老百姓一口飯;不喝老百姓一口水;不拿老百姓一分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