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生:在歧視與正名之間
2016年之前,“非全”群體極少出現要求就業同權的聲音,但2017年之后,“非全”中兩類人維權呼聲最高:應屆生和經歷了全日制教育形式的在職畢業生。
“非全”生的急迫維權引來了激烈對峙。在微博上,不少自稱全日制生的網友質疑“非全”同權的合理性,質問“非全”教育質量。
政策的改變,讓這數屆“非全”生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戲稱自己是“老三屆”,認為自己處在“爹不疼、媽不愛”的階段。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何海寧
非全日制研究生群體多了應屆生,將“歧視”問題擺上了桌面。
“今天你為‘非全’話題購買熱搜,明天‘非全’讓你找工作順順利利?!狈侨罩疲ㄒ韵潞喎Q“非全”)研究生李凌還記得,2020年9月4日,當“教育部回應非全碩士遭遇就業歧視”的新聞一經發布,激昂的情緒淹沒了這個1085人的QQ群。一位網友甚至把刷點贊數的下單鏈接發到群里,試圖集資購買熱搜。
“要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苯逃炕貞?,是近期在內蒙古、江西、海南、甘肅等地爆出“非全”研究生就業遭拒、落戶困難、待遇有別等一系列熱點事件。
此前,一場爭論已沸沸揚揚。部分“非全”生認為事涉“歧視”,奮起維權與正名;而“水學歷”“質量差”的網絡罵戰卻將他們圍困。
這是“非全”納入“統考統招”之后的第四個年頭,三年大學生涯之后,第一屆畢業生已大規模進入就業階段。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輝的論文指出,當年“非全”名額下達計劃數為136360個。
“‘非全’研究生就業難本質上是認同度低的問題?!辟F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即便“非全”畢業要求不斷提高,但“短期內社會仍難對其產生認同感”。
“非全”多了應屆生
2020年初,為“非全”維權的微博賬號“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進行了運營成員擴充,從1人一下子新增了13人。轉發各地“非全”受歧視的案例,分享接收“非全”簡歷的招聘信息,這個微博賬號近期推送頻次每天都超過十條,而在一年前,一兩天才更新一次。
“注定是一個被歧視的大年?!必撠熑诵≌苷f。
近日風波的起點在2016年9月14日。當天教育部下發通知,明確提出“2016年12月1日后錄取的研究生從培養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區分”,而且兩者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不過,在“非全”學歷證書上,會印有“非全日制”字眼。
周文輝發現,改革前,“非全”主要是在職人員,改革后“非全”組成較為復雜,“除了在職的,也有主動報考‘非全’的應屆生,或者被調劑的應屆生?!?/p>
這些“特殊”的應屆生,成了目前維權的主力軍。李祥在調研中也發現,2016年之前,“非全”群體極少出現要求就業同權的聲音,但2017年之后,“非全”中兩類人維權呼聲最高:應屆生和經歷了全日制教育形式的在職畢業生。而后者情況更為特殊,即本應周末上課,由于學校教育資源不夠,被迫和全日制學生一起上課。
應屆考入三峽大學會計專業的李凌就是其一。從簽訂就業三方協議到接到解約函件,其間整整經過了344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