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有棵蘋果樹
蘋果樹!一棵長在伊寧院子里的蘋果樹!我這顯得有些過頭的雀躍,如果不說是因為王蒙的書,就難免莫名其妙。
1965—1971年的伊寧,就是這樣的院子里,王蒙會和房東大娘阿依穆罕坐上炕床,“在枝葉扶疏、陽光搖曳的蘋果樹下喝奶茶”。有時等他下午勞動回來,大娘和她的朋友依然在喝茶,他形容“簡直可以喝干伊犁河”。
責任編輯:楊嘉敏
蘋果同杏樹的根,
都長在一個花園里;
莫說我沒來,
心永遠和你在一起。
——伊犁民歌《娜祖古姆》
伊寧的陽光將最肆無忌憚的斑斕擲向了喀贊其。墻磚留出天頭地腳后,家家戶戶暈開濃烈不一的橙、綠、藍、白,木窗擁有謹嚴的幾何線條,以呼應反復詠嘆的花草紋。院外道旁白楊颯颯,間雜梧桐、楸子、火炬樹,低處叢生牽?;?、雛菊、紫茉莉,風吹樹搖,花葉輕擺。
伊寧的喀贊其街區色彩明亮,花草樹木茂盛生長。
熱情難卻的果園
1906年,在俄國駐新疆四個領事館任職已十年的尼?維?鮑戈亞夫連斯基看來,新疆多數村莊稀疏散落在戈壁之間,寂寞空曠的感覺倒和“周圍浩浩平沙、地闊天長的景象”相稱,但伊犁是特別的,“到處是果園,城邊和每家的院子里是一片綠色”。當時,普通維族人家的院子里遍種楊柳果樹,富人的大宅院里則“蔚然成蔭,樹下又種植各種花草”。伊寧喀贊其,作為最初從南疆遷徙來的維族人鑄鍋為生的聚集區,稍后擴充為手工業區,如今豎起“民俗旅游區”牌坊,在日升月恒中,過成傳統生活的典型。
這里的院門常開,允許游人走進。院子是喀贊其的心臟,花草樹木是院子的靈魂。每次下決心走進別人的心時,都重復一遍之前的忐忑。我們習慣鄭重其事,對于未經問詢的擅入,還未自如。
這么多的院子,起初看起來大同小異,再多點耐心,發現每個靈魂都各異其趣。葡萄架連接墻沿,葉子田田,葡萄在九月末已然熟透,呈欲墜不安之勢,在架下或連廊擺張椅子,就可打發一整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