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 | 刷臉買飯、扔垃圾,人臉識別的邊界在哪里?
人臉識別存在巨大的技術和倫理風險。然而在中國,目前還沒有法律對人臉識別技術到底可以用在什么場合作出嚴格的規定。應該通過廣泛的公眾討論形成共識,對其劃定邊界。
責任編輯:陳斌
隨著人臉識別在技術上的門檻不斷降低,盡管其應用引起了不少爭議,但是并沒有妨礙眾多商家爭相推出各種各樣的人臉識別應用場景。刷臉購物、刷臉進動物園、刷臉取廁紙、人臉分析學生課堂上在干嘛……對人臉識別的應用,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商家做不到的。
這不,最近媒體又爆出了兩個奇葩應用。一是位于江西南昌的華東交通大學一食堂推出按克取餐人臉支付服務,學生登記信息掃描人臉綁定餐盤后可以進行“無感支付”。二是北京西城某小區用上了人臉識別垃圾桶,預先完成刷臉注冊的用戶在扔垃圾時,垃圾桶識別出居民身份后自動開蓋,還能根據垃圾重量為居民返回一定積分。
學校食堂取餐按克稱重計費,有助于節約糧食,是一件好事,但是要綁定人臉來支付就沒有多少必要性,食物稱重算出費用后刷校園卡支付,也費不了多少事。而人臉識別垃圾桶則幾乎純粹是費力不討好,因為根據報道,這個垃圾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