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上山,林改失范江西銅鼓平息林權糾紛
從23日至24日,當地村民與木業公司的林權糾紛迅速演變成一場暴力沖突,在先后兩天的沖突中,十多位村民、3名警察、1位鎮長受傷。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王霞
銅鼓沖突是一場多年來深埋隱患的林權糾葛,更是一場“資本下鄉”后影響深遠的山鄉劇變。林農如何分享不斷升值的山林收益,已成為林地流轉后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解決圍繞林地流轉出現的問題,更可以成為土地流轉實踐的鏡鑒。
事發數日后,位于三都鎮的綠海木業有限公司,依然處于銅鼓縣有關方面的值守監控狀態下。
從23日至24日,當地村民與木業公司的林權糾紛迅速演變成一場暴力沖突,在先后兩天的沖突中,十多位村民、3名警察、1位鎮長受傷。
目前事態已基本平息,有關維穩、調查等等工作同步展開。江西省要求地方政府認真梳理群眾訴求,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公司大門一側,“綠海木業”四個字已經被完全砸毀。這是一家加工細木工板的企業。2004年,它與當時正在江西開展試點的新集體林權改革,幾乎同時來到銅鼓。幾年內,綠海公司收購了7.8萬畝的山林林權,建立了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林區涉及銅鼓各個鄉鎮。
事件的導火索,是綠海“護林隊”在雙紅村沒收林木。作為擁有近萬畝杉木林的木業公司,綠海雇用當地人組成的“護林隊”,職責是防范公司的財產損失。
沖突由來已久,“綠海”,這個頗富詩意的名字,被一些當地人稱為“銅鼓的火藥桶”。
2004年,浙江老板許偉林被引到銅鼓。展現在他面前的,是郁郁蔥蔥的大片優質山林。1980年代中期開始,在世界銀行貸款的支持下,銅鼓縣的人工造林轟轟烈烈地展開。
20年過去了,優質的杉木正在進入最佳砍伐期。
從造林時的國鄉聯營模式,到林業“三定”政策的實施,再到2004年在銅鼓開始試點的新集體林權改革,林農逐漸獲得了對山林的所有權和經營權。
這一年,啟動林改前兩個月,綠海公司進入,在銅鼓提出了收購10萬畝杉木林、建立原材料基地的計劃??h里的文件精神一層層向下傳達,要鼓勵“流轉”。很多林農至今記不清,是“流轉”在先,還是林改在先。
好一些的林子,綠海開出的價格是每畝80元;略差一點的,70元。后來每年每畝補償5元,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