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面世,勾勒其“入木八十年”的藝術生涯
責任編輯:朱蓉婷
日前,96歲的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了400余幅黃永玉創作于20世紀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在該書的序言中,黃永玉說,“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里了,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p>
近40年來,黃永玉的藝術創作基本以水墨為主,事實上黃永玉的版畫藝術特色鮮明,獨具異彩,獨開一派。他對于黑白的運用靈活自如,刀法變換,線面俱下,游刃入木,神而明之,其構思、立意新穎綺麗,有感而發且想落天外,畫面充滿童趣與幽默,形成了清新明朗的意趣和情調。
20世紀30年代,由魯迅倡導的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盛起。少年黃永玉因看到版畫家野夫的《怎樣研究木刻》一書,開始行動起來?!拔夷贻p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他講述那時的自己還不懂得木刻工作的意義,只淺嘗到它的快樂和興奮。
后來,他在文章中寫道,“畫速寫、刻木刻在那時,是一種沒有辦法、不能不如此的一個美術青年的出路。第一是有人愿意看,報紙雜志發表還可以給一些稿費;第二是材料和工作都方便可行,頃刻能辦;第三,為朋友畫速寫,刻好的木刻印出來送朋友是件有趣的事?!?/p>
沒有受過科班訓練的他,憑著對于生活的敏銳感受力和過人的天資,從為文學作品和報紙雜志做插圖這條路開始,創作了大量的版畫作品。正是這種源于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使他刻下的每一刀、每一劃,都迸發出鮮活而綿延的力量。
20世紀50年代初,黃永玉受邀參與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籌建。而立之年的黃永玉開始嘗試在新興版畫的創作與教學中尋找更深層的語言表達:他深入小興安嶺森林,創作了大量森林題材的木刻版畫;他還去了一趟云南,在路南縣的額勺依村住了兩個月,以名為“普支委”的女孩作為阿詩瑪的模特,創作出此后享譽畫壇的“阿詩瑪”形象。
晚年的黃永玉雖然停止了版畫創作,但他手中的刻刀促使他養成了從不松懈的習慣,他嘗試轉向更多藝術語言的探索。正如他在該書的序言中所提到的,“我一輩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機會不多。過日子倒是從來不敢茍且、不敢懶惰,怕都是刻木刻養成的習慣?!?/p>
此次出版的《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一書,是黃永玉的首部版畫作品全集,其親自甄選了400余幅版畫作品,題材涉及新中國、新面貌,文學插圖,名人肖像,動植物小品,風景及其他六個方面,創作時間跨度達五十載。這些作品通稿高清原色精印,還原了木刻作品的色澤與質感,畫作細節纖毫畢現,全面展示黃永玉自成一格的版畫藝術風格。
書中還收錄了王明明、蕭乾、黃新波、臧克家、陳履生等人對該部版畫集的緣起,以及對黃永玉版畫藝術的創作歷程回顧梳理與風格演變分析總結的文章。透過這些作品和文章,我們更能直接感受到“木刻是黃永玉藝術的根,是他視覺體系中的壓艙石”這句話的含義。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在書中的前言里講述了該書出版的緣由。去年底,他在黃老萬荷堂的畫室里見到了黑妮為父親整理出來的一批版畫,她說黃老把自己幾十年來所創作的木刻原版大都保留著,足足有三百多塊?!拔曳浅s@訝,幾十年間還能完好地保存這批木刻版畫,可見黃老對自身版畫藝術的重視。我當時便提議為黃老舉辦版畫展并列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的出版研究計劃,老人家欣然接受?!?/p>
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在書中所收錄的《版上春秋:黃永玉先生的版畫》一文中,詳細回顧了黃永玉的版畫創作歷程。他在文中說,黃永玉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轉向水墨畫之后,新的水墨畫作品層出不窮,可是,人們依然能夠從他的這些水墨畫中看到版畫的影子?!斑@是人生第一口奶的哺育,這是難以割斷的親情和血脈。黃永玉先生超越半個世紀的版畫春秋作為20世紀中國版畫史的一個篇章,既見證了他的歷史性貢獻,又表現了他人生和藝術發展的獨特內容?!?/p>
此外,《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一書還附有黃永玉藝術大事記及文獻別冊,使得該書不僅是其版畫成就的全方位展示,還會豐富更多讀者對中國現代版畫史的認識,促進更多學者的研究,使這批國家文化藝術瑰寶的熠熠光輝得以永續。與該書上市同期,
近日,同名展覽“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也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此次展覽以黃永玉親題手記為線索展開,精選其從上世紀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勾勒了其“入木八十年”的藝術生涯。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