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文學翻譯家鄭克魯逝世,曾兩度翻譯《巴黎圣母院》
責任編輯:張亞莉
據上海市作家協會訃告,廣東中山籍著名翻譯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第四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譯有《第二性》《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等法語名著,主編的《外國文學史》至今為國內眾多高校采用,影響深遠。
2019年4月,鄭克魯曾接受南都記者的電話專訪?;仡櫢啐g重譯《巴黎圣母院》時較為得意的譯法,他朗聲答道:“我每幾萬字都非要用一個不是很常用的古字來翻譯。這些古字可能還沒有死掉,那么我把它重新翻出來,它也變成活的了!”鄭克魯離世后,業界、讀者紛紛悼念。
鄭克魯原籍廣東,1939年8月生于澳門,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其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跟隨著名作家、翻譯家李健吾攻讀法國文學碩士,畢業后留所工作。1984年之后,他先后調任武漢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曾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他是我國著名的文論家和文學史家,主編的《外國文學史》曾獲上海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并有《現代法國小說史》《法國文學史》《法國經典文學研究論集》《普魯斯特研究》等專著。
鄭克魯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法語文學翻譯家。1978年,他開始發表巴爾扎克小說譯作,一生留下的文學翻譯作品近2000萬字,其中包括《悲慘世界》《茶花女》《紅與黑》《基督山恩仇記》《第二性》等名著。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最初在1980年由著名女翻譯家陳敬榮譯入中文,鄭克魯近幾年全本重譯。他曾向南都記者表示:“雖然前面已經有人翻譯過了,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風格,還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我就按照我的理解來譯?!编嵖唆斏鲜兰o80年代初曾在巴黎訪學,在他心目中,巴黎圣母院是“代表法國的、有象征性的文物”,雨果對建筑的描繪又十分考究、精細,以高齡翻譯此書時,鄭克魯坦言:“翻譯的人一定要面對這些難點?!?/p>
他的譯風自成一格,尤其是在譯文中有意使用漢語生僻詞這一點,在讀者中難免爭議,但鄭克魯本人很堅持。去年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談及譯文中的得意之處,他繪聲繪色地談到:“比如《巴黎圣母院》描寫路易十一病得快死了的時候,我就想,‘行將就木’這樣的形容我在前面的譯文中都用過了,再用的話就顯得重復,那么我用一個不常用的——‘病勢尪羸’。讀者即便不認識‘尪羸’兩個字,也能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而我更希望他們在遇到生僻詞的時候不要略過去,最好去翻翻字典,吸收這個詞匯?!编嵖唆敶伺e的用意,正在于漢語的活化。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