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ALK 文物應得到修繕,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單霽翔-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大家好,剛才幾位老師講鐘表,聊《聊齋》,說川酒,非常精彩。今天的主題是明清風華,這座中軸線就是明代建立起來的,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它有600年歷史了。剛才阿來老師說五糧液是洪武年間的,應該說有652年的歷史,但是我們這條中軸線是明代的永樂年間,今年是600歲,當然這條中軸線百年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它的骨架還在,平緩開闊的格局還在,文物古跡還在,所以北京市也在努力把它申報成世界文化遺產。
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二十一世紀
紫禁城無疑是這條中軸線上最重要的一組建筑群,規模宏大。幾十年來我們為保護故宮的文物本體和它的環境也不斷地做出努力,我也有幸參加了一些保護的行動。比如1997年我在北京市當文物局局長的時候,我們就看到我們52米寬的筒子河和城墻中間居然有400多戶居民,20多個單位在狹長的地帶,生活很不方便。當時有465條排污的管道,把污水排向筒子河,積累的淤泥已經有2米多厚,水面浮著一些垃圾。筒子河沒有尊嚴,成為一條臭水河。
我們就喊出一個口號,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二十一世紀。當時距離二十一世紀三年,三年艱苦卓絕的環境整治,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筒子河碧波蕩漾了。無論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天氣好的時候,包括下大雪的時候,都有很多長槍短炮的照相機,攝像機,把美麗的景色,把角樓,城墻,筒子河景觀傳向世界各地。
重要的三件事
那么2012年1月10號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我感到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這里面曾經有24個皇帝在這里面居住,但是它今天是全世界常住人口最少的一座城,一個戶籍人口都沒有,但是他也是全世界流動人口最多的一個城,每年要接待數以千萬計的訪問者,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古建筑群,擁有世界最豐富的中國文物藏品,也是接待全世界來訪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館。這些世界之最讓我感到很驕傲,但是真正當了故宮博物院的員工走在里面,以一個觀眾的身份走了幾次我就發覺這些世界之最,其實人們感受不到。你說你的館舍宏大,但是我看到大部分區域其實都沒有開放。你說你的藏品豐富,99%的藏品是沉睡在庫房里面,拿出來展示的不到1%。你說你的觀眾多,但是我看到大多數觀眾進了故宮博物院都是跟著導游的小旗子盲目的往前走,聽著不專業的講解,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大婚。導游指一下東邊,五十分鐘的時間看一下,看看珍寶館、鐘表館,御花園集合,御花園休息休息,導游說快到中午了我們出去吃飯,下午我們去長城了。其實就是這么走馬觀花,到此一游而已。
那么我們就想這些世界之最真的是最重要的嗎?他們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現實生活能做出貢獻才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個觀眾當他走出故宮博物院的時候他究竟能夠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我們要擴大開放,把更多的文物展示出來,讓文物活起來。
我們首先做了三件事,第一進行了環境的整治,看到故宮里面還有很多幾十年積累的那些臨時建筑,我們喊出了一個新的口號,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三年艱苦卓絕的環境整治,135棟臨時建筑被拆掉了,我們實現了我們的目標沒有食言。今天人們走在故宮博物院里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沒有任何一棟影響安全、影響環境的現代建筑。但是人們走在故宮博物院可能更關注的是自己的腳下,自己的身邊,還要進行環境的提升。過去故宮里面的道路都是柏油的地面。是1971年重新開放的時候鋪上去的瀝青,時間長了坑坑洼洼,我們的很多廣場,端門廣場,太和門南廣場、景運門廣場、隆宗門廣場、乾清門廣場,鋪的都是用水泥做的磚,綠地則是用鐵欄桿或者綠泥把它圍上,綠地養護得更不好了,還有高高低低的井蓋、燈柱,跟環境都不協調,都需要改變。用了2年半的時間我們改變了。
今天人們走在故宮博物院,所有的道路,廣場上鋪的都是傳統的建材,磚的地面,石材的地面,幾千米長的鐵欄桿全部都去掉了,綠地反而養護得更好,為什么用了2年半的時間呢?因為我們要同時把1700多個井蓋做平,這樣人們走上去才能安全。過去人們走在我們的通道上,瀝青的地面、水泥的地面,井蓋、管道坑坑洼洼,今天人們走在故宮博物院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平平整整,再也沒有腳下的坑洼。
第二件事兒就是我們要把古建筑修好。我的前任院長鄭鑫淼先生,在故宮當了十年的院長,那是故宮發展最好、做事最多的10年,他剛一上任就提出了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工程,要用18年的時間,從02年到2020年把故宮1200多個古建筑全部修好,執行了18年,今年是2020年,我們的目標實現了。比如過去的武英殿經過修繕以后今天是陶瓷館,西部最大的宮殿慈寧宮經過修繕以后成了今天的雕塑館。還糾正了很多歷史的遺憾,1923年6月一把大火把四大花園之一的建福宮花園燒掉了,90年來一直是這樣,今天我們把它修好了,成為故宮文化活動重要的場所。
第三件事兒就是修復文物藏品,故宮修復文物藏品有著悠久歷史,有著很多杰出工匠,比如我們古書畫裝裱修復的單嘉玖教授,我們青銅器修復的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王有亮先生,我們陶瓷修復的王武勝老師,還有我們西洋鐘表修復的王津老師。王津老師非常謙虛,剛才講的是他修復的一些成果,他一生已經修了300多座鐘表,還沒有一生呢,但是非常神奇的是,他在一部片子《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以后成為了男神,然后第二年在食堂碰見我,他非常高興,他說我要去一趟美國。我說你去美國干什么,他說獲得了國際電影節的白金獎,我說你演什么?他說我什么都沒演,我就在這兒修鐘表,他們拍攝就給他了一個獎,多少電影演員、電影導演夢寐以求的大獎呀,王津什么都沒有演去美國休斯頓把這個獎捧回來了。這就是人們贊美的工匠精神。
但是我們今天知道有工匠精神還有科學技術,比如說王津老師在修鐘表的時候也有很多技術,你瞧那18世紀的西洋鐘表在他手里那表針還能準確地走,那水還流,鳥還叫喚,小人出來還打鐘,背景還有音樂,這么復雜的技術,它是有一些科學技術的手段。那么我們就建立了人類第一個為文物建立的醫院,故宮文物醫院。我們匯集了200名文物醫生,一個大的博物館恐怕十幾名、二十幾名的故宮文物修復師就了不起了,我們為什么要200名?其實他們很多是從事科學分析檢測、無損探傷的科學家。我們每一件藏品進醫院以后,都要悉心檢測,把它的生命歷程搞清楚,把需要保留的信息要保留下來。比如這件青銅器是商代的,首先要知道它3000年來的生命歷程,它出土的地點、歷代人在他身上疊加的、需要保留的信息,它的金屬成分是什么,它的合金比例是什么,今天它究竟得了什么病,他的有害性屬于哪一種,通過什么手段能把它治愈,一套詳細的治療方案出來以后,才能送到我們青銅器修復的專家手里。
我們為這所醫院匯集了很多先進的儀器設備,建立了23個科技實驗室。那么這些就使我們傳統工藝、傳統技術如虎添翼了。比如這是一幅畫,曾經掛在乾隆花園最高的墻上,符望閣的上面,5米多高,但是70年前解放戰爭的時候它堆落下來了,當時沒有條件修就把它包起來了,今天打開一看已經碎片化了,碎了上千片,沒辦法研究了,但是我們用科學儀器的支持下,科學地拼對,科學地修復,一年以后它起死回生了,才知道它是一幅清朝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董誥的一幅非常杰出的作品。這件青銅器出土的時候已經碎了200多片,沒辦法研究了,但是用無損探傷設備的支持下,在最大的那片銅片的銅銹下面,發現了20多字的銘文,才知道它原來是2500年前的帶先秦銘文的一個鼎,非常珍貴。今天我們把它修好了。這就是化腐朽為神奇,使我們的文化遺產活起來了。
擴大開放,增加展覽
通過環境整治、古建筑修繕和文物的修復,我們就有條件開放更多的區域,舉辦更多的展覽了。2014年我們故宮博物館終于開放了52%,超過了50%的面積,2015年開放到65%,2016年開放到76%,每年10個百分點的開放,現在已經開放到了80%。這樣很多過去樹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的地方,今天變成了展區、展館、展場。比如這是故宮里面最大的古建筑,叫午門燕翅樓。燕翅樓一邊1000平米,兩邊2000平米,加中間800平米的城樓,2800平米的連續的空間,但是過去這里面是一個大倉庫,保管著39萬件外貿、文化大革命匯集的這些文物在很多的地點里面堆放。這個瓷器人們踩在下面往上面摞,踩得咯吱咯吱的,沒有得到保護。他們也進不了故宮博物館,因為它們不是宮廷文物,和我們館藏的性質不管。但是正好國家建了一個大的博物館,叫國家博物館,缺少文物,我們就把39萬件文物移交給了國家博物館。這樣我們的午門燕翅樓得到了整治,得到了開放,我們把它建成了世界最有魅力的臨時展廳之一。
因為我經常接待外國的博物館館長、文化部長,他們到這個展廳眼睛都亮了,紛紛要求把他們的展覽送來,所以我們的展廳一直很忙。比如來自印度的中印雕塑藝術展,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來自法國的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我們的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非常有影響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來自卡塔爾的展覽,來自莫納爾哥的展覽,我們齊白石藝術的特展。去年春節舉辦了“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每天少則2萬多觀眾多則4萬多觀眾走入這個展區,改變了很多人進了故宮博物院一直往前面走的習慣。進了故宮博物院先看到的是豐富多彩的展覽。
2014年我們推開了一座座大門,這座大門叫隆宗門,從來沒有開放過,它的開放意味著我們廣闊的西部區域第一次開放,這個區域很寬闊,我們的員工把它稱之為叫女性的世界。我想了想,認為不太準確,我增加了兩個字更準確,這里是“退休女性的世界”。因為它居住的是皇帝的母親們,很有時間,建了很多的佛堂,很多的花園,最大的宮殿是明代嘉靖皇帝給他母親建的皇太后的寢宮,非常大規模的建筑群,我們在這里舉辦了5個雕塑展覽,終于成立了故宮博物館的雕塑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0200各個時期不同材質的雕塑,但是過去沒有雕塑館,他們在庫房里睡覺,高大的雕塑連庫房都沒有。比如說這個高大的菩薩1500年歷史,北齊的,但是幾十年來就在我們的南城墻的墻根底下站著,我們的佛像在地上躺著。每次走到這里,我心里特別的難過,我說你瞧這么珍貴的文物,你瞧他們無論是佛,還是菩薩,臉色都不好,表情都不好。今天臉色表情都好了。
我第一次到我們的庫房,嚇我一跳,我說誰躺在我們臺階底下呢?他們說,周恩來總理特別批準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要給故宮一套,我說兵馬俑這么珍貴的文物怎么躺在臺階底下呀,圍著一個海綿躺在擔架上,跟一個傷兵似的。當時那批馬倒是站著的,馬的腳底還有一個將軍也躺在擔架上,太沒有尊嚴了,我們趕快進行了搶救性的修復,然后把它在雕塑館陳列起來。這就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文物得不到呵護的時候他們是沒有尊嚴的,他們是蓬頭垢面的。只有他們得到細心的修復,得到展示,面對觀眾的時候它們才會神采奕奕,才會光彩照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叫我們收藏的1862690多個文物,每一件必須要神采奕奕、必須要光彩照人。
我們開放了西苑的壽康宮,這個院子剛開放的第一天呼啦呼啦進來了很多年輕人,他們說這里是甄嬛住的地方,這里面住的主人,時間最長的就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其實老太太沒有那么多的故事,但是她在這個院子里居住了42年,我們就把崇慶皇太后居住在這里時候使用的家具、用具,根據史料,從庫房調出來,然后按照史料記載恢復了原狀。乾隆皇帝應該說是一個孝子,每天早上在宮里的話,都會給母親請安,來的就是這個房間,壽康宮的東暖閣。乾隆皇帝當年看到室內的情景,跟今天觀眾看的情景應該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現在比那個時候少了一位老太太就是了,崇慶皇太后居住的房子、她的臥室、起居室都按原狀恢復了,直接訴說歷史。
那么經過努力,我們終于開放了紫禁城內所有的花園,紫禁城有4個花園,2個明代的,2個清代的,最后開放的是慈寧宮花園,106棵大樹、古樹非常幽靜,包括佛堂也對公眾展示了。我們開始開放一座座城樓,一座座角樓。過去紫禁城4個城門,4個角樓都沒有開放過,因為城墻不開放。它們做什么呢?它們做庫房,高高的城臺上面的古建筑跑風漏氣做庫房真的不合適,那么今天我們把它變成了一個個展廳,比如東華門今天是古建筑館,故宮收藏的4900件古建筑相關藏品終于得到了展示,為了擴大展線搭了一個二層平臺,人們登上二層平臺還可以近距離的看我們的彩繪,在古建筑館里有我們圓明園的塘堰兒、斗宮、金屬構件、玻璃畫,都是第一次展示,幾乎每天都有同學們在這里上課。
我們開放了神武門,神武門是故宮的北門,長期人們走到神武門下意味著參觀結束了,要走出去了,但是今天人們走到神武門下還會有驚喜,原來它的上面有兩層大型的展廳,常年舉辦著引人入勝的展覽,但是當人們走出展廳會發現他們可以不再走出神武門,不用沿著馬路邊走向目的地的方向。他們今天可以走在城墻上,沿著城墻走向王府井方向,走向天安門廣場方向,但是走在城墻上感受就不同,他們可以沿途看紫禁城古建筑的景觀,看外面的風光,沿著城墻走還會有驚喜。他們可以走進他們過去只能遠遠眺望、遠遠拍照的那個角樓,今天人們可以走進角樓。
在角樓里面我們做了25分鐘的虛擬現實的片子,告訴人們怎么用榫卯結構把上萬塊的木頭組合成每三重巖72條體的美麗的建筑的過程。今天我們開放了端門,把它建成了數字博物館。端門規模很大,我相信這是今天全世界博物館中最好的數字博物館,因為它不但在于技術先進,設備先進,關鍵在于所有的項目都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所凝練出的原創。在這里你可以和我們1200棟古建筑對話,在這里可以看到我們深藏在庫房里的大地毯,在這里你可以調閱我們的書法進行臨摹,在這里可以看到我們的繪畫,可以跟里面的植物、小動物互動。在這里可以看到我們不經常展出的長卷,還可以走進多寶閣點擊你喜愛的器物,把它放大來看,旋轉各個角度來看,把它分解來看,了解它制作的過程,使用的過程。在這里還可以走進一些沒有開放的狹小空間,比如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只有4.8平米,進去2個人就滿了,但是你在虛擬現實中可以走進養心殿、走進三希堂。
如果想穿一穿古代人的服裝,你可以站在我們的數字屏風前面,穿起一套套古代人的服裝,你要是想學習一下刺繡,你拿起墊桌把美麗的圖案制完整,特別震撼的是我們的虛擬現實劇場,七部VR的虛擬現實的影片在這里循環的播放,告訴你一個正常視角下看不到的故宮的秘密。我們解放思想,開放了暢音閣的大戲樓,這是保留下來中國最古老的宮廷戲樓,但是100多年都沒有演戲,也沒有人想它可能還能再演戲。但是今天我們知道這些古代建筑你把它修繕好了,越正常的使用,越經常的維修,它越健康,所以我們這次維修好暢音閣以后,把它作為戲曲館對公眾開放,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我們傳統的戲曲表演。
總之不斷地修復,不斷地開放,故宮大部分的區域都開放了。比如這個地方是太和殿,幾十年來人們走到太和殿前面參觀完了只能往北面走,高大的宮殿,寬闊的廣場一棵樹都沒有,太多的觀眾問我故宮博物院為什么沒有樹,我過去只能告訴他們你們一直往前走,走到最北邊的御花園有樹林。但是我知道太和殿兩側各有一個門,西面叫右翼門,東面叫左翼門,只是從來沒有開放過,但是今天我們整治了兩側的環境,開放了兩側的區域,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展覽,我們打開了右翼門,人們走出右翼門能看到什么呢?迎面有18棵300年樹齡的大槐樹,人們沿著著名的18槐景觀走到我們廣闊的新開放的西部區。我們打開了左翼門,人們能看到什么呢?迎面就是過去騎馬射箭的箭廷廣場,人們沿著箭廷廣場走向廣闊的東部區,這個時候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太和殿兩側一步之遙有這么好的生態景觀,第二次到故宮、第三次來故宮的人就不一定再往前走了,西面看景區,東面看展覽,人們就散開了。
所以我們不斷地挖潛,把那些我們的文物展出來,把我們的區域開放。那么我們開始看向了地面的大庫房,這是南大庫156米長,里面做什么呢?長期以來就保存著我們的一些建筑材料、一些木料,今天物流這么發達,沒必要在故宮保存這些,于是我們把它們請出去以后進行了維修,把它建成了故宮博物院的家具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有6200件明清家具,不是紫檀就是黃花梨,但是過去我看到在94件小庫房里存放了20多年前,30多年前把它推進去再也沒有出來,不能通風,不能參觀,不能修復。小一點的家具,最高摞了11層,大家看到中間有一個小炕桌,紫檀的框鑲了一圈大片的和田玉,在里面忍氣吞聲呢。為什么不把他們展出來呢?在今天我們把它們展出來了,光彩照人,連這個腿都是和田玉的。
于是我們就建了大型的家具館,這些精品的家具的陳列,這些組合式的家具的陳列,這些場景式的家具的陳列,伴隨著琴棋書畫的意境。同時我們一些家具能夠布置成場景,故宮有一個11、12圖,這幅圖的場景我們把它復原了,更多的我們進行倉儲式的陳列,人們流連忘返的能夠參觀到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任何一件家具,何樂而不為呀?家具館開放以后反響很好,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打開我們的書法庫房、陶瓷庫房、古建筑構建庫房、車馬教育庫房,叫我們的文物能夠每年展出的倍增,這樣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那么今天人們參觀故宮博物院,2個小時、3個小時、5個小時參觀肯定不夠,人們要休息、喝點茶、吃點快餐,所以我們要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好的休息環境。西部區域開放了三分之一區域,觀眾要訪問那里,我們要給人們有一個觀眾服務區,我們看到紅墻后面有四棟古建筑非常結實,它們不是磚木結構,是磚石結構的,墻兩米厚,過去皇家的冰窖。但是我進去看的時候,早已不存冰了,只有一些木板子,一些汽油桶,一些建筑材料,沒有得到保護,更沒有得到利用。我們用一年多的時間把它修好,建成了冰窖觀眾服務區,叫人們累了到我們書吧、茶吧喝一點茶,到咖啡吧喝杯咖啡,到冰窖餐廳吃一點快餐。如果一個中午同時可以300人就餐,一個中午從11點到2點半,翻桌四次、五次就可以千人左右在這里面休息,欣賞冰窖風光。
讓優秀的中國文化走出去
再有我們把今天研發的11900種文創產品組合成很多的文化創意產品的展示館,我們希望這些文化創意產品售賣的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而是一個傳播文化的過程,是人們參觀故宮博物院走出故宮博物院之前的最后一個展廳。所以我們今天服裝店不叫服裝店,叫服飾館;我們絲綢店不叫絲綢店,叫絲綢館;我們的陶瓷店不叫陶瓷店,叫玉窯館,包括木藝館、陶藝館、銅藝館都像展廳一樣,都是傳播文化,包括我們的書店??傊苁惯@些我們的所有元素都能滿足人們參觀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需求,古建筑修繕好了以后也大量投入到教育,新的大教室能迎接更多的觀眾、更多的同學們在里面學習。當然故宮博物院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我們幾十個庭院都非常的安全,春天,夏天,秋天,天氣好的時候都被同學們把它鋪滿了??吹竭@樣的場景我是無比的欣慰,一個博物館就應該是一片文化的綠洲,是人們參觀、學習的一個課堂,那么今天我們的教育活動深入全國各地,走向世界各地,比如到馬耳他去,到新加坡去,到泰國去,到澳大利亞去,到西班牙去,這些外國的小朋友很喜歡來自中國的文化。
我們也進行國際培訓,兩大國際組織,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文物修復協會,都把全球唯一的培訓機構就設在了我們中國,設在了故宮博物院。國際博物館培訓中心過去的6年已經培養了來自72個國家的350多名專業人士。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今天我們源源不斷的把世界各國優秀的展覽吸引到故宮博物院來,我們希望國人不出國門能夠看到世界各地精彩的展覽,我們也源源不斷地把自己的展覽、凝練好的主題,走出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過去的6年里,已經有135項展覽走向了全國各地,走向了世界各地,無疑是全世界走出自己館舍舉辦展覽最多的一個博物館,比如成都博物館開館之日第一天的展覽就是我們乾隆的展覽,我記得那天排起了很長很長的隊,我們希望不斷擴大開放的博物館真正成為一個文化的綠洲。這是非洲有艾滋病背景的孩子們和中國的小朋友在故宮度過了幸福的美好的一個夏令營。這是20個文明古國的專家學者、政府文化官員在故宮召開每年一度的太和論壇,就是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我跟各國代表說,太和論壇是以我們太和殿命名的?!昂汀蔽幕侵腥A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就是號召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待,人的內心世界要和諧相安,我們的世界才是一個和平、友好、進步的世界。他們都贊成中國的主張,20個國家代表共同簽署了太和宣言。
今天我們認真的完成一次次的重要接待,當這些外國友人走進故宮博物院,我們會用故宮所呈現出的中華傳統文化給他們進行解讀,紅墻、黃瓦、藍天,這是三原色,用這三種顏色可以畫出世界任何的色彩。我們的世界必須是絢麗色彩的,不能是單一色彩的。每個民族都有他們值得驕傲的歷史,每個民族也都應該擁有他們向往的未來。那么看到每天大量的國內外的觀眾走在故宮博物院,他們一定會感受到世界最大規模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今天被保護、修繕得如此之壯美,如此有尊嚴,如此之健康,他們會感動于我們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作出的積極的貢獻。由于我們擴大開放,喜愛故宮、喜愛來故宮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比如去年故宮參觀人數達到了1933萬,這是在我們實現限流,每天限制只接待8萬人的情況下實現了世界第一,故宮的參觀。其實它是購買門票的人數,我們每天還要接待大量不買票的這些訪問,還有不買票的青少年,因為每周二青少年集體參觀是免費的,大約每年60多萬。
讓文物重新回到人們生活中
我們自豪于我們在這里工作,我們對紫禁城的保護能作出貢獻,所以我們想什么才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我不再認為把它們鎖在庫房里死看硬守就是好的保護狀態,我認為他們應該得到釋放、得到修復,然后重新回到人們社會生活中,在人們社會生活中展示它們的魅力,它們才會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促進我們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當我們每個博物館的文物藏品都融入到人們現實生活中,我們就能匯集更多的民眾喜愛文化遺產,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業之中,這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
什么是一個好的博物館?不是建一個大型的館舍開放了就一定是好的博物館,而是要不斷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凝煉出強大的文化力量,不斷推出引人入勝的展覽,不斷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就會感到這座博物館是屬于我的博物館,休閑的時候才會走進這座博物館,流連忘返的不愛回去,回去還想再來的博物館,我想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好的博物館,我們為此而努力,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