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ALK 鐘表修復,我這一代只剩我還在堅守
王津-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表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
大家好,首先感謝南方周末邀請,給我這次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古鐘表修復技藝的一些過程。
古鐘表修復,其實明清風華體現在古鐘表之上是最為顯見的,古鐘表是西洋舶來品,古鐘表代表了科學與技術的結晶,大氣、精密、復雜這就是對鐘表最佳的詞匯。今天大家看到的,我們分4個部分講,第一個部分就是鐘表。古代從春秋到兩漢,到唐宋時期都是開始有計時,但是那會兒早期計時,都是用水滴漏、沙漏,真正的機械計時是由明末清初由傳教士帶入咱們中國的鐘表,這些鐘表其實改變了咱們計時的方法,就是用水和沙漏這些計時,非常大的體積,不適合做小。
但是機械鐘表進入以后,它有一個鋼發條,還有鐘錘,這樣的話,就把鐘表進入普通人家庭,或者宮廷,進入了一個捷徑,鐘表進入普通人的家庭的捷徑就是它非常的小型化,自此我們也開始自己制作鐘表。所以說明代的時候,當時是利瑪竇把鐘表帶入中國,當時是為了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帶來了什么呢?就是鐘表的新奇和好玩,早期的機械表對咱們中國人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所以早期的鐘表,雖然我們記載的有,但是現在這個鐘表已經找不到了。為什么早期鐘表沒有保留下來?我覺得可能就是它的觀賞性差一些,我們現在留下來的鐘表大多是清代的,還有乾隆時期的鐘表它是非常復雜的,而且是它的表演功能非常吸引人。
我這一代至今,只剩我一個人還在堅持
作為皇家御用鐘表,皇家經常有一個地方,就是從康熙開始到皇家,我們做鐘表就是三部分人,一部分是各地優秀的工匠召集過來,還有就是在宮監里面太監等人,因為鐘表從明末進入宮中以后就開始為皇帝服務的一些人,包括太監、傳教士,鐘表進來以后,使用中肯定會壞,壞了就要維修,誰來維修?早期就是西洋的這些傳教士帶著宮里的工匠。但是當時宮里的工匠還是以傳教士為主,后來的時候到清代就是康乾時期,我們已經制作了非常多的鐘表了,大家看到的這個是清代一個機械小零件,是做車床用的,其實這是一個機芯。所以說我們的宮里有一些傳統的工具現在還在用,不是說為什么不進現代的車床,現在的車床全自動的非常多,但是用不上,因為傳統修復,我們還是以手工制作為主,包括主配這些,現在的車床可能掃入電腦以后,能做一個新的,但是它修復不了。所以我們還是以手工來制作這種故宮修復傳承。
故宮的鐘表修復傳承,我們是國家級非遺,國家級非遺首先要有100年的歷史,但是我們故宮鐘表修復是沒有間斷,從那會兒鐘表進來就開始修復,但是人多人少不一樣,最少的時候從清末到解放初期只有一個人,徐原林老先生是我們的前輩,當時去世時他是80多歲,他帶了4個徒弟就是第二代,第二代的第三位先生是馬玉良老師,這是我的師傅。他們這四位,其實能做到最后,干到退休,堅持下來了,只有兩位,就是第一位和第三位的這兩位,第一位是徐方舟是老先生的兒子,一直干到了1977年他退休,我1977年代進入故宮的時候接手的就是他的工作臺和使用的工具,有一些到現在還在使用,到2005年我也收到一個徒弟。我們這一代是三個人,中間齊鋼女士因為沒有堅持下來,也是50歲就提前退休了。
我們這一代只有兩個人,為什么只有我帶了徒弟?因為其他的招不來,等我們招了徒弟以后,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堅守。因為2016年故宮的紀錄片播完以后才有人來報考故宮,2005年有一個人,2006、2007年也有人,當時面試都好了,8月1號報道那天不來了,我們打電話問,我說為什么不來了?他說故宮修表跟超市門口修表沒有什么區別,所以就放棄了。所以我從1977年—2017年40年,招了4位徒弟,實際上3個徒弟都是17年以后招到的。
雙馬馱鐘
其實我們清代鐘表,已經開始制作,廣州做的也非常多。這是廣州鐘表,大家看看這些鐘表,大概都是乾隆時期一七五幾年到一七七幾年做的鐘表,非常精美。跟當時的英國鐘表比,非常精美,跟當時英國鐘表,在技術上我們一點都不輸他們,可以這么說。通體琺瑯,這些鐘表其實都有表演功能,他的高都在1米2,1米3這么高,包括這些升降臺也是。
這件我重點說一下,就是這件雙馬馱鐘,這件鐘表是英國鐘,有123厘米這么高,當時是一對,也是我近幾年修出來的。這一年,當年是2017年,當時習主席也親自看了,帶的元首來看的這些鐘表。當時我是一對修了一件,在現場給他們做演示,另外一件修到半截,當時習主席圍著我們的工作臺,還特意看了,當時總統看到機芯,還開玩笑說,他說我修不了這玩意。這是原狀,從庫里剛剛提出來的狀態就是這樣,上面的也缺,包括前臺也缺零件,這是原始狀態。這是表盤,表盤三個針,上面是計時,中間其實還有一根針,是秒針,現在已經沒有了,后來我們又給它修上了。左右是一個陰歷和陽歷,這是背面,這個鐘好像是正面背面兩個盤,兩面都可以看時間,但是背面只有計時,沒有日歷。這是當時我們一步步修,第一步做歷史記錄,拆表盤第一步做記錄,以前我們拿來修,修完就退走了,任何記錄都沒有,最近十幾年我們有了數碼記錄后,開始做記錄,因為前面30年,包括我們的師輩都沒有記錄,所以說對后人來說非常的不方便,不知道原來的結構是什么樣的,所以現在我們每一步都要做下來。
這是修前的機芯底部,有音樂,這個螺旋的玻璃管,歷代當中就感覺像一個螺旋的瀑布式的流下來的水。這個也是修前的,這是一個底部的修完了以后清洗,清洗完除銹以后就是這個狀態。這是組裝起來的,這也是正面,組裝的正面,這是底部,中部,和最后的頂部。這是修好了以后,修完以后正面的秒針什么都可以走,最終修完以后走時還是很準的,時差也就不到半分鐘,20幾秒。這個視頻大家可以看一下?,F在是報時,報完時以后這是自動帶,它是3、6、9、12帶,不是說每個小時都表演?,F在因為是12點,報完12點以后,它自動就開始表演了。
大家剛才聽到這個音樂,非常悅耳,其實這是響銅就是各種合金做在一起的銅鈴,這個銅鈴每個鐘上都有,多的20幾個,少的也要3、5個,這個鈴跟我們現在拿到手里,跟薄胎瓷器是一樣的,摔在地上就成兩半,所以40多年的工作,就不允許出任何差錯。像這個鈴絕對不能造成人為的損傷,你壞一個,樂調就缺了,每一個鈴是一個樂符,壞了就沒法交代,所以說每天干活就是非常的細心。包括還有水卡條,這是玻璃管,這個玻璃管很滑的,很怕掉地上,掉地上肯定是損傷。非常緊張,所以每天提心吊膽地在工作。
中國人自己設計的古鐘表
下一個鐘表也是,給大家表演一下,這是我們中國自己做的,乾隆時期的一個銅鍍金法郎轉花葫蘆式鐘,1米多高,1米2,這是在2017天的3月份,當時第一次做展覽,是在海南的博鰲論壇做,當時單院長讓我把這個鐘修起來拿過去,拿給南海博物館開幕,當時是作為一個開館的紀念。這件鐘,曾經在歷史上確實修過,但是在我修之前功能已經失效了,所以說又把底部拆開重新檢查,有的零件是要重新補配的,包括這個看著還好,實際上有些零件已經有磨損了,中層的那部分,包括這些軸都是傳動的。這是底部的音樂,還挺大的。
咱們中國人設計智慧在哪兒呢?因為一般進口的鐘,大部分的鐘都是和樂箱在一起的,咱們這個零件比較多,音樂部分放中間放不下,就設計在底座這兒,但是底座在上面連著就難,通過齒輪一道一道地連下來。所以這個鐘每次展覽的時候要拆開,不可能這么摞著走,因為它是活的,要是稍微的路上有一點振動或者錯位齒輪就斷了,所以我們每次都要給它組合,組合當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憑手感。兩個齒輪落的時候,指尖稍微一頂可能就斷了或者彎了,所以每次我們都必須親自跟著。這是底部控制前面表演部分的,這是后邊的,大家看前面打開的,這是計時部分,后面還打的外文,其實我們那會兒好多鐘都打成外文,廣東的鐘,可能有的英文字母不太認識,都給寫反了,為得可能是好賣,什么心理我們也不太清楚,所以還在進一步研究,其實還為了就是模仿,這個機芯走時部分很簡單,就是一個走時報點。這是修后的一個部分。這是底部,分三層底、中、上,這是中層,大家待會兒可以看一下視頻。這兒是背面,背面通體琺瑯,有兩個孔,有一個上旋孔,再有一個孔是有一個鑰匙的,想看表演的時候,通過這個鑰匙才能讓它啟動起來。這個從上中一直流到下面,給人感覺就是一個瀑布,從上流下來表演起來很好看,看一下視頻,聲音很大。
其實這件鐘表是那天我們接下來的第一個鐘表,為了代表咱們國家當時的18世紀制造水平,跟幾個外國鐘表放在一起,我們一點都不輸給他們。而且我們的表演功能,我們的外形琺瑯,是通體的,工藝非常新,琺瑯近看非常漂亮,它是透明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局部的也很漂亮,還有視頻局部的視頻,剛才我們看到那個,鐘幕所有都是連動,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其實真正表演的瞬間可能就1分鐘,剛剛時間可能長一點,因為我們放長了,因為我們要讓大家看看通體狀態,其實就是將近1分鐘。
這就是"水法"部分,從上、中、下通體的"水法",給人感覺水是一氣呵成下來的。其實大家聽到的音樂感覺都是一樣的,實際上它有4首音樂,稍微撥一點就能變音樂,但是我們演出當中沒有動它,所以就是保持一首,可以聽四首,有的是六首,最多的能有十二首音樂,這個鐘上。這是正面,最精彩的在這兒,兩側能變,中間那首福壽齊天,有一個祝壽的功能。其實那天接待的時候后來好多人問我,你當時緊張不緊張,其實我說見總書記倒是心里不是特別緊張,緊張就是進來以后第一個看咱們的鐘,要上發條動起來,其實那一瞬間是最緊張的時候,今天一點都不緊張,為什么?因為它是視頻的,肯定動。開的時候偶爾的能趕上,試十遍、二十遍一點問題都沒有,關鍵時刻掉鏈子上上不動,當時在那個媒體狀態下壓力非常大,所以說那天我們還是非常圓滿地完成了接待任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