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再現明清風華,致敬六百年
對話主持人:張菁-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
對話嘉賓:
王津-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表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
史航-知名編劇、影評人、策劃人
阿來-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
單霽翔-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趙東-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主持人:剛才四位嘉賓從不同的緯度分享了風物還有風華,不管是一座城還是一塊表或者是一杯酒還是一個故事,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時間的力量,就像文明和智慧的延續一樣,是一直向前,而且永不停止的。今天這個圓桌對話的主題是:再現明清風華,致敬六百年。那說到致敬傳統,其實這個詞我們已經提了很多年了,那么接下來我就想作為一個發問者,和在座的五位嘉賓老師一起共同探討幾個問題,那第一個問題是致敬傳統,那在當下五位老師覺得應該怎么樣去保護和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未來文化傳承的方向在哪里呢?我想先有請兩位在故宮博物院工作過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老師先來為我們解答和分享,從王津老師開始。
王津:其實我覺得傳承,不光是物件的傳承,精神的傳承我覺得很重要,人的傳承也很重要,所以對我們來說文物修復,到我這兒第三代,第四代,已經第五代了,我們把老一代的精神傳下去,我覺得對于年輕人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謝謝。
主持人:謝謝王津老師。
單霽翔:保護傳統我認為一定要認識到今天我們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因為我們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今天可供我們保護的文化遺產數量應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它歷代文化遺存疊加的越深厚,那么它的文化魅力也就越好,所以我們要不遺余力的把更多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并且能夠使它們能夠有尊嚴地融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這才是致敬我們的歷史,致敬我們的文化。
主持人:謝謝單老師,接下來請問阿來老師,阿來老師您是四川人,也是藏族,其實您和故鄉的這種連接,不僅僅體現于川酒之中,也體現在您的一些文學作品當中,比如說《塵埃落定》其實里面也有非常濃郁的藏族風情,還有神秘的土司制度。那么我想問一下,今天我們去談歷史文化的傳承,您認為家鄉,就是自己的故鄉是不是一個最基本的起點?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阿來:我倒不想說起點,家鄉是我們看的最清楚的歷史樣本,文化樣本,別的地方不一定,但是家鄉是從小成長,沉浸其中,所以你跟它的認知可能更全面,但是這個認知更全面,家鄉也造成我們某種遮蔽,就是你對它會有情感,你看它就不那么客觀。我們有些時候愛會遮蔽一些東西,所以有些時候總是呼吁要有一點批判性。批判性就是,我們看古典文化遺產也好,古代的東西也好,在當時他們也是創新的東西,當時也是飽含創新性的東西,只是后來慢慢交給歲月,開始沉淀他的文化價值,從技藝上、從別的地方它又變成一些革新性的東西,所以我覺得繼承傳統首先是傳統當中那種革新性的,就是剛才單老師講的首先要認識,我們要繼承發揚這個東西,它本身要弄清楚,弄清楚了就知道揚長避短,過去說的這些原則早就有,但實行起來重要的就是對我們繼承發揚的對象,對它本身,吃透它,充分地認知它。
主持人:我記得您有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候,說道,我們不能對身邊的歷史,身邊的所置身的環境一無所知,其實我想走進博物館也是我們了解歷史,了解自己家鄉的第一步。
阿來:對呀,過去我們走進博物館其實很難,或者走進去看見的東西很少,但不光是故宮博物館已經在全國率先垂范,其實里頭充滿了創新精神大家看到,而現在我們四川也有,不能說達到故宮的水準,但是我們也越來越充分,越來越活躍,包括這幾年不管市級的,省級的場館的本身也有,它本身不在歷史建筑當中,但是也有很好的。比如說那天小小的一個展覽,就是因為明清風華,我說我要去看一看,確實看到沒被毀掉的明代的家常的事物,非常精美,件數不多,不到100件,好像還沒閉,這個展還在繼續,大家可以看看。
主持人:謝謝阿來老師,接下來想問問史航老師,您自己是一名編劇。影視化作品,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載體,現在很多年輕人,其實都很喜歡看古裝劇,是從古裝劇當中了解歷史的。您能不能從編劇的角度或者文學創作的角度給我們分享一下文化的歷史的傳承未來的方向。
史航:其實我想到前幾天我看到有一個上海的作家,叫金宇澄,《繁花》的作者,他聊他跟導演王家衛合作,王家衛問他你看過我的《花樣年華》嗎,他說看過,你注意過開頭的時候有一個電飯煲嗎?他說沒有注意,他說我專門找了一個70年代的電飯煲,然后金宇澄覺得電飯煲怎么樣,很重要嗎,為什么要談這個,王家衛說這個真的很重要,要是沒有這個電飯煲,我不一定會拍《花樣年華》這個電影。因為70年代有了電飯煲,每一家的妻子、媽媽,家庭婦女她把飯做上了她就可以離開,可能40分鐘回來發現沒事,她才能去逛街、去訪友甚至可能發生一點和梁朝偉的戀情,要不然就得守著她的鍋,守著她的灶臺。這就是那個時代一部分人得到的可能被我們忽略的解放,但是它正是那個時代真正的一個你值得記住的事情。所以這個電飯煲也是個文化。其實如果我們辦一個民生博物館的話,它代表著這一些。所以今天看到單院長、王老師你們提供的所有這些信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拼圖的可能,就是本來我們拼圖就像你們的開放一樣,37%,56%,為什么能到80%?這些信息我每次聽進去了,拼圖就完整了。本來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我只看到了肩膀,再往上,看到了下巴,很瘦的臉,很帥的眼睛,哦王老師,然后認出來,要不然光看肩膀我不知道是誰。我們做編劇的,我覺得是兩種人,就像畫畫有寫實有寫意一樣,你完全可以架空,架空體現的是人性的舒展和想象,但也有歷史的證據,像《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這樣的戲,這個又給我們歷史一種經緯骨架的東西。兩種戲分清。有的編劇可以不學無術,只要你對人類感情有了解,因為你是虛構為主。也有的編劇要無術不學,每樣不知道露怯,你要標榜你是寫實,最后可能就會誤導別人。但是我個人想說,文化傳承這一塊,跳開編劇身份來說,我有時候在網上看很多影視作品,包括我們心目中的名著,可能《簡愛》這樣的世界名著,我經??磸椖恢泻芏嗳嗽谂愤@些名著中的主人公,你怎么是個小三呢,你怎么負能量呢,你怎么怎么樣呢,很多的年輕朋友投胎到人世間好像只為了變成一個感嘆號,而不能接受世間上有省略號,這是我覺得特別遺憾的,這是立體全方位的沒文化,但這還是自下而上的。還有另外一種,可能要求城市里所有的招牌一模一樣,印刷感字體,什么字庫出來的,這一排不管賣什么都是這個招牌,都是這個墻,都是這個顏色,這個我們在很多城市里都聽說過這個事,見到這種事情,這種就是自上而下的沒文化。自下而上的沒文化、自上而下的沒文化,他們都會師的時候就可怕了,整個就是一個僵化。所以我想,可能有時候教育別人要傳承的人,他自己恰恰在斬斷,也有的人說我不反對傳承的人,其實他在用他所有的年輕人的幼稚的表態,讓這個文化沙漠化。所以說,我覺得我們在這聊的時候,其實我們演講中說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要懂得對好的東西好,這是第一層感情,然后對不讓好的東西好的事情和人,不會產生由衷的反感,先樹立反感,再看有沒有辦法,如果連反感都沒有,被同化了,這一代就虛靡了。我的看法,謝謝!
主持人:所以就是既要有批判,也要有贊美。其實這個就跟您剛分享的蒲松齡老先生,就是汪曾祺的改編中也有同樣的哲理。最后我們想問一下五糧液的代表趙總,其實五糧液的發展史也是明清白酒釀造歷史的一個縮影。而且五糧液也是有著600余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您能不能從五糧液的發展以及保護上,來給我們做一下分享。
趙東:五糧液實際上有兩個引以自豪的國家級的遺產,一個就是今天我們阿來老師講到的,我們至今已經有652年的,至今沒有間斷使用過的古窖池,明清古窖池群。第二個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我們講的五糧液傳統的釀酒技藝,這兩塊遺產,作為公司來講在傳承這個角度是非常非常的重視,如果沒有這兩個遺產的傳承,我想五糧液不會有今天在行業的地位,也不會有深受市場歡迎的五糧液的產品的品質,但是關于傳承和創新這一塊,作為我們公司來講,我們也有自己獨到的方法,通俗來講,創新是變,傳承是不變,怎么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我想我們做了大量工作。簡單的來講,我們的老祖宗一直在變,像我們五種糧食的配方,從唐代的重碧酒,到我們宋代的姚子雪曲,再到現在的雜糧液,到五糧液,它經歷了2種糧食、3種糧食,4種糧食,5種糧食,包括5種糧食里面糧食的比例和結構也在不斷的優化。到了我們解放以后,五糧液的技術人員還對這5種糧食進行了優化,根據市場,我們把蕎子換成了小麥。正因為有這么一些傳承,有了傳承基礎上的這么一些創新的活動或者是這么一些變的想法,五糧液才能夠走到今天。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用現在的科技技術怎么傳承的東西,借用剛剛單院長講到的那點,我看著啟發很深的,用X光對我們的青銅器進行探傷,通過這些現代的技術對我們這些傳承下來的器件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我們五糧液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對這么玄的老窖泥里面的微生物菌群進行了充分的科技詮釋,現在我們發現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微生物,它不是單一的微生物,它是很多種微生物,而且是形成了一種生態。這些微生物形成的生態,和五糧液獨有的不可克隆的窖香是有直接關系的,我們通過現在的技術對它詮釋了以后,我們沒有裹足不前,我們對這些微生物進行了傳承,什么叫傳承呢?就是我們講的把它放大以后,在我們后來五糧液的三萬多口窖池,都是老窖池的子子孫孫,它是一脈相傳的?,F在五糧液最年輕的窖池已經是十八年了。應該說我們五糧液全部的三萬多口老窖池和古窖池群為我們、為市場生產需要的五糧液、消費者喜愛的五糧液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是我舉的我們的變。不變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如果用現在的技術不能夠充分詮釋的釀酒的一些環節,我是絕對不能動的。比如說分層起糟,分層蒸餾,量質摘酒,按質并壇,我們的工匠還是嚴格按照祖訓,按照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一套,嚴格地進行生產。因為這一塊如果盲目去變,可能酒的品質就發生變化。我們認為這個不是傳承,這個創新不是在傳承的基礎上的創新,一定會失敗。所以最后總結一下,五糧液的變就是為了不變,不變的就是五糧液人永遠的匠人匠心,不變的就是五糧液的品質,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品質。
主持人:謝謝趙總,在變與不變當中,我們已經看到一個企業對于自己老祖宗的秘方的堅持,及運用新的技術所做出的一些讓大眾更加熟知的改變。其實剛才各位嘉賓都有提到創新,或者用現在很流行的詞來說,是"跨界",或者叫"打破次元壁"。今天我看到現場也來了一些身著漢服的朋友們,而且現在有一些博物館打卡熱、古風歌曲熱。我想問一下各位老師,大家對這些文化破圈的現象怎么看待?是覺得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對這種嚴肅的歷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的需求,還是說其實嚴肅的歷史文化它是在趨于小眾,需要以更加娛樂化、更加大眾化的方式去傳播?我想先問一下王津老師,您有沒有參加過一些或者關注過一些這種年輕人的文化破圈體驗?
王津:其實這個說到漢服,我有感覺,原來我在故宮工作這么多年,天天進出玄武門,走在河邊,原來看到拍婚紗照的都是禮服、婚紗,現在我發現最近幾年穿的都是咱們自己傳統服裝。我覺得這是年輕人對咱們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因為在結婚拍婚紗照那么重要的時刻,能夠穿著自己的服裝,是一種自豪感,我覺得這個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主持人:謝謝,那么我們請單老師來分享一下。
單霽翔:確實現在變化很快,一度人們參觀故宮博物院,確實是很多人穿著皮鞋,女士穿著高跟鞋就來了,我們最怕高跟鞋,它們踩在我們的地面上,尤其是一般石子路就崩了。這些年人們都穿著旅游鞋,非常休閑。但也看著很多年輕人開始穿著傳統的樣式的服裝,我有時候問他們說穿的什么時代服裝,他們說我這是漢服,有說我這是唐裝,有的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時代的,總之人們穿著來了。其實我是知道他們有一種向往,就是他們向往這種飄逸的,有中國味道的,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跟我們這一代不一樣,我們這一代,當時我去日本留學的時候,我去日本留學,別人會說你去“日本留學了”,那時候西方國家跟中國差距很大,但今天年輕人生長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有互聯網技術,有自己的手機,他不覺得他們很落后于時代,今天他們有自己的追求,這種追求我覺得我們應該順應,我們應該努力的給他們創造條件。比如大家知道西方有圣誕節,圣誕節有圣誕的一系列的禮物,特別醒目的是圣誕老人的服裝,穿著紅衣服,白胡子,帽子,人們也很喜歡,包括孩子們說我睡覺了,第二天早上老人會不會給我一個禮物,很多圣誕的產品。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春節,我一直在想春節能不能有自己的服裝,有自己的禮品,雖然現在有春節,但不能總是吃吃喝喝,不能總是掛一個燈籠??傊揖拖?,比如我們五糧液公司,比如我們有關的有這種文化傳承的企業,能真正的設計一套中國人穿的,這樣的春節服裝,老人穿的這套服裝,一到春節的時候,大年初一穿上,給兒孫們祝福,小娃娃也穿著春節的服裝給老爺爺、奶奶祝壽,年輕人穿著服裝互相恩愛。這樣的服裝就會帶動一個強大的春節的產業,春節用什么,春節什么樣的禮品最合適,我覺得把我們傳統文化給振興起來,這就是今天人們的向往,有這種向往才有這種現象,有這種現象,叫我們應該更多的給人們以滿足。
主持人:所以在您的帶領下,故宮也出了很多文創,這也是破圈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單老師我想問您介意大家叫您網紅院長嗎,介意大家說故宮是一個網紅嗎?
單霽翔:我們不是網紅,我們是被網紅。
主持人:那這個問題接下來想問問阿來老師有沒有不同的見解。因為您是嚴肅文學的倡導者,而且平時可能比較少用微博、B站、抖音這樣的新媒體介質。您關注到年輕人現在對于這方面的一些變化沒有?
阿來:先說微博,原來微博我是大V,但是當了一年我覺得很累,而且在微博跟我對話的那些人,我也發現,其實大部分是對不上的,這樣一個慘痛的經歷,造成我今天還沒有用微信,大概明天會用,是因為現在各地出行都要用微信掃碼,沒有微信掃碼很困難,老給我助理添麻煩,這是一個。漢服剛出現我還是有點興奮,我想,要是把它說嚴重,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我就猜穿上漢服這些人,早上起來肯定先背古詩十九首,讀漢樂府,“青青河畔草”,諸如此類的。但也可能我們表現的有一點一廂情愿,有一點天真。他就是覺得一種服裝,而且富有中國元素,或者富有東方元素,然后穿一穿很拉風,也有可能。所以即便是穿一個服裝,可能每個人的動機是不一樣,我們一廂情愿從一個方向理解可能有一點來源百折,或者是有一點老年人的自作多情,或者是委婉的在表達對年輕人的一種期待,其實你是期待他們的。本來穿個漢服就像飄飄然一樣。但是我覺得也挺好,至少這個走在街上,視覺感官上豐富一些,而且中國元素多一些,到底是在中國街頭,不然全國都穿一個NBA的褂子,也不像話,尤其是當下這種情形也不太符合我們的特殊的情緒。但是,我還有一個建議,有時候我也想,比如像單院長說,比如說我們春節也穿一穿,但是現在設計師老在女裝下功夫,能不能在男裝上也下一點功夫,就這個。
主持人:所以說說到服裝今天史航老師的這件衣服特別有代表性,不僅有其表而且能講述出服裝上各個人的故事,史航老師,想問一下,對于破圈來說,我覺得您可以說近年來自身就一直在身體力行地不斷破圈,不論是參加辯論等網絡綜藝節目,還是辦讀書會。您自己對這個破圈是什么樣的體驗?
史航: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破圈基本就是逃荒,就是本地沒什么出產了,你才去別處,這就是逃荒,所有的又破圈、跨界呢,不管它在本地已經形成了什么,他缺乏他繼續開拓的樂趣,我且不說是資本,所以它才去破這個圈,所以我也就是在不斷的逃荒,一處一處逃荒而已。剛才說到漢服的東西,其實我還相對比較理解,就是我覺得您剛剛說的男士服裝不太受重視,我就愛穿各種袍子,褂子,很簡單,因為身材太浮夸,需要更用浮夸的服裝包裹它,讓你注意不到我身材什么樣,我能穿得像個水母一樣我才高興,所以你不會看出我本來的身材怎么樣,要人人都像王老師一樣那么帥,為什么要穿漢服呢,穿什么不行?所以這個是我能體諒的,我覺得我看很多穿漢服的男子,我看那個身材跟我差不多,當然女士是有很多漂亮的。說到漢服,說到國風,國風歌曲,我估計在座,包括趙總在內,你們所有人都沒有真正的學習過任何一首國風歌曲,我給你們舉兩句國風歌曲中的名句,"霸王收起劍,別姬也已經走遠",這個霸王別姬你們知道,霸王收起劍,別姬也已經走遠,霸王和別姬這兩人你們可能都不太熟,這么一斷句。這就是國風,國風有時候跟國沒什么關系,它就是瘋了。我們可以理解。如果真有幾萬人的網名都帶著別姬這兩個字,可能以后大家都不知別的霸王別姬是什么,就知道霸王和別姬這兩人交情不錯,人都很好。沒關系,如果我是一個暴躁一點的中年人呢,我會對別姬說別鬧。但是如果像我這樣一個和氣的雙魚座胖子,我覺得OK,你只要其實滿足的是你心目中的一種離別,就是霸王和別姬兩個人離別了。文化很多時候又產生于傳承,又產生于誤讀。誤讀是文化傳承中非常重要的,我們可能有很多愛國青年,討厭日本人,但是他說的很多抨擊的話用的詞全是日語轉化過來的舶來語,他不知道很多詞像“干部”、“派出所”這些詞是日本來的,你再看那個現代漢語外來詞詞典,你看一遍會出很多汗。因為如果你要真是堅持你自己的國風,你基本不能張嘴說話。是這樣的。所以我覺得多知道一點還是好的,多知道一點生氣也生的比較理直氣壯,要不生一半氣被人給刨了,發現自己生這個氣很愚昧,這個就尷尬了。歸根到底我想說,也要說這個作家朋友,蘇州的車前子,他說他從小沒文化,一直有一個誤讀,就有一個成語叫背井離鄉,他一直不知道念四聲,背井離鄉背對的背,他一直念一聲,背井離鄉,他說背井離鄉就得背一口井,不然到哪兒喝水,蘇州水多,到別處西北不一定有水。他很多年都“背井離鄉”,后來知道是背井離鄉了,但我覺得他這個是美妙的誤讀。因為我們每個人跟自己的家園,比如阿來老師和四川,我們的關系可能就是背著一口無形的井,所以走到哪兒都不會身處一個沙漠,國風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親切。你是一個四川人,你在四川不一定聽四川話親切。讓你到紐約呆十年再聽到一個四川人說四川話,那叫親切。就是阿城說的,中國胃比中國心真實。因為你會饞,饞川菜。所以我們對文化的態度,如果變成早自習晚自習,早請示晚匯報,越強迫,越捆綁,我們越想逃離。但是如果你真的跟它疏離已久,你會非常想念,所以讓文化跟我們永遠是親切的最好。茶館有句臺詞,“你別把那點意思弄成不好意思”。我們現在很多的弘揚、強調過于捆綁,容易弄成不好意思。
主持人:那說到破圈,其實趙總也特別有發言權。近年來,五糧液頻頻有跨界破圈一些新的嘗試,您能不能跟我們簡要分享一下?
趙東:對我個人來講這些網紅詞語是比較陌生的,破圈、跨界,但今天經這么一嘮,我覺得對我個人來講,今天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破圈、跨界。和這么多的大咖在一起,這種文化之間的交融,包括我們科技技術之間的交融,我們叫學科交融,一定會碰撞產生出很多東西,我們叫新的東西,花火的東西。所以對企業來講,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我們最近也進行了很多的破圈的跨界的活動,比如我們協助開展了《上新了·故宮》,我們也開展了“紫禁城600年”,其目的還是想通過文化交融,通過碰撞以后,能使得我們今后能夠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能更好地講好中國的白酒故事,當然也要講好五糧液的故事。
主持人:謝謝趙總。由于時間關系,我今天的最后一個問題,也是來自于現場觀眾的一個有趣問題。我想問一下,如果能穿越回明清時期,您最想成為誰?或者您最想做什么呢?在場觀眾也可以自己想一想,這一次我們先從趙總開始。
趙東:這個難度有一點大,如果我要穿越到明清時期,我們明清時期那個年代,我們釀酒師最著名的應該是我們陳氏家族,如果我穿越到那個年代,我一定要想,他們科技技術水平平臺在那個年代,怎么開展釀酒的科研,怎么進行釀酒的操作。我更關心的是為什么在那個年代,剛才阿來老師已經講了,我們可能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它除了用高粱,我們不吃的原料釀酒以外,為什么還用大米,用糯米,我小時候也是過年吃的東西來釀酒,這些東西,我想,如果穿越到那個年代,把這些事都想好了,也就是五糧液今天的初心了,那就是要給市場提供最好的給消費者,消費者最喜歡的五糧美酒。
主持人:史航老師您寫了那么多人物,你講了那么多歷史。你有沒有最喜歡的?
史航:我肯定不會穿越到自己寫過的劇里頭,沒有意思,我知道就是那些詞,我自己寫的。所以我要穿越,我剛才想,我想明白了,以前我老去故宮,我經??吹接稳撕軗頂D,有時候比如說單院長在給王老師照相,但是其實阿來老師經過也被拍進去,就是有時候是無意中的入畫。那時候還更早,照片少,有人習慣蹭影兒,就你在這兒拍照,我在這兒蹭一下,好象占多大一個便宜,我想干這個事兒,我準備在清朝第一個洋人攝影師,扛著機器進宮的時候,我跟在后邊,在太后跟李蓮英跟觀音大士擺拍的時候我去蹭個影兒,這是最方便的進入歷史的方式。曹雪芹都進不去,但我能進去。這個想法沒有太大出息,但是很誠實。為什么這么說呢?你們要知道1896年,陳寅恪先生6歲,兄弟幾個合影,那時剛有機會合影,他后來回憶那次照片,兄弟幾個合影的時候,他干了一件事兒,他怕哥幾個合影最后差不多,他怕以后別人不知道誰是他,混掉,當時后面有一個桃花樹,他就拽著桃花枝,就這么拽著,就像一個箭頭指著他一樣,其他哥幾個就老老實實這么站著,他就拽著一個桃花枝——這就是我。這就是他當歷史學家的素質,6歲的時候就知道這樣的方式,在歷史上給自己做一標記,留痕,所以我就學習陳先生,我就去蹭影兒,謝謝。
主持人:謝謝史航老師的奇思妙想。阿來老師,您有沒有什么穿越回去想做的事兒?
阿來:我倒是想借穿越知道一些我不太知道的小事情,比如說我們四川吃辣椒,剛才說四川代表性火鍋,在講明代的時候四川人還不會吃辣椒,因為辣椒是從別的地方來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才來的,使人動輒說,這個口氣就是大概說我們吃辣椒大概吃了幾千年的那種口吻。我想變成第一個把辣椒帶到四川來的人。如果穿越回去,我想復原一些當時的場景。
主持人:謝謝。單老師,我看您今天穿的是布鞋,就跟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時候一樣,走了9000多間房子,穿壞了很多雙布鞋。您有沒有在走哪個地方的時候,特別有心靈感應,找到那種遙遠的相似性,想到某個人?
單霽翔:故宮有很多歷史人物,其實我絕對不會想穿越皇帝,太受約束了。因為我是學建筑學的,是個建筑師,按道理應該比如穿越到蒯祥那個時代,穿越到樣式雷那個時代。穿越回去能夠見到壯美的紫禁城。剛才聽你提的,我最想穿越的是近代和現代的我們的一個老副院長叫單士元,因為他也姓單,我也姓單,有人說我是單士元的兒子。有一次開會的時候,他病了,叫我替他讀稿,主持人就說下面請單士元的孩子單霽翔來代,其實我不是他的孩子,但是他是我的長輩。為什么想穿越到它呢?因為他是1924年的12月,末代皇帝溥儀還沒有出宮的時候他進宮了。所以經常有文章說,單士元進宮,溥儀出宮。那么他就開始參與到故宮博物院的籌備工作。隨著1925年10月12日故宮博物院建立以來,他經歷了歷任院長的時代,他在故宮工作了74年,一直到1998年,在他91歲高齡的時候他去世了。他經歷了這么多時代的故宮博物院的風風雨雨,他在不同的年代參與了對故宮的保護行動中,那么他應該有一個豐富的人生歷程,他有很多的故事流傳下來。比如他今天他修繕的故宮的神武門內的道路,我們的南三所前面的道路至今沒有再改變,因為他修的質量非常好,比如他每天在揀破爛,人說他是撿破爛的老頭兒,為什么呢,他走在故宮博物院看到有碎磚瓦、碎琉璃他都會撿起來,收集起來,然后運到我們古建部,說這些都不是破爛,是寶貝,應該是很好的寶物,應該很好地保護。所以他有很多這樣的,他從來不收藏文物,他認為一個博物館工作人員要堅持自己的本分,堅持自己的道德標準,所以單士元先生對我們影響很大。如果有這樣的經歷見證了故宮博物館很多的風風雨雨,我想今天他應該是很心滿意足的,所以我愿意穿越到單老師那個時候。
主持人:對,感受一下歷史的風華。那最后王津老師。
王津:其實讓我穿越,我覺得我還是想回到給乾隆修鐘表的修復師的那種感覺,但是我又害怕,我怕到時候修不好被斬了。我還想穿越到我們師爺那一代,從清末到英國到建國,感受真的歷史,我是喜歡這樣。
主持人:謝謝王津老師,雖然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王津老師一樣親手在宮里面工作,修鐘表,去保護歷史文物,但是我們可以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就是站在歷史時空交錯的這樣的地方,去感受共同的記憶和情感,也感受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現在站在哪里,我們即將哪里去,去感受故宮博物館。我們的圓桌分享就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