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系列之五】為什么中國總能摸到石頭?

摸著石頭過河,為什么我們老能摸到石頭?不是因為我們運氣好,而是因為底層總有變革的要求。收入提不高,不想辦法嗎?生活不能改善,會沒有人想辦法嗎?中國底層總有人不罷休,總有人要試。

責任編輯:余力

■“逼迫”是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力
■改革不是來自高層的“設計”,而是來自底層頑強的探索
■“從實際出發”就是把底層探索出來的好東西上升為法律和政策
■當前的經濟形勢又在“逼迫”更深層的改革

■“逼迫”出來的改革

今天,我們回看改革開放三十年,是個蠻好的題目。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看看過去,會幫助我們從被經驗證明有效的辦法中吸取力量。當今世界,中國需要這樣,美國恐怕也需要這樣。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改革開放,如果要問從哪里來的,它應該是被逼出來的。這個“逼”,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

三十年前的中國,處在這個被“逼”的環境中:人口數量非常多;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屹立在世界,非常不容易;原來選定的體制困難重重。

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僅為134元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食物,剔除掉糧食和柴火,現金部分僅二三十塊錢(依照統計年報,1978年,中國農民全年人均從集體分得的收入僅為74元——編者注)。這就是當時的情況。事實上,僅僅是貧窮,都不足以逼出一場改革。還有一些局部地區甚至全國較大范圍的饑荒,才會逼出體制的變更。

包產到戶是三十年前發生的改革。包產到戶有個前身,就是允許農民有塊自留地。自留地哪來的?就是饑荒逼出來的。

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其實天災是三分,人禍是七分,是政策、體制、作風出了問題,導致了千萬量計算的人口的非正常死亡。這當然威脅到了國家的政治安全和穩定。這個災害逼出一塊小小的自留地:土地所有權是公家的,使用權交給農民。任何在當時的中國農村呆過的人都會發現,農民在自留地勞動與他在集體土地勞動是不同的。

自留地制度要得到擴大,靠的也是逼。1978年,安徽、內蒙、貴州天氣不好、面臨饑荒威脅的時候,大規模的包產到戶就發生了。

仔細回想,摸著石頭過河,為什么我們老能摸到石頭?不是因為我們運氣好,而是因為底層總有變革的要求。收入提不高,不想辦法嗎?生活不能改善,會沒有人想辦法嗎?中國底層總有人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