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激進式醫改得失考

眾多統計數據表明,二十年間,宿遷醫改將瀕臨垮掉的醫院救活過來,并緩解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這幾年,宿遷的損失太大了。中央和江蘇省政府向各地下撥了很多項目、經費,用于建設標準化縣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但這些錢宿遷基本沒拿到?!?br />
在公立醫院逐漸回歸的宿遷,不少民營醫院醫生開始考慮回到體制內。事業編制和退休收入是公立醫院最具誘惑力的優勢。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24日《南方周末》)

發自:宿遷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簡稱老人民醫院)掛號區。該醫院在20年前從公立醫院變身為民營醫院。 (南方周末記者 張玥/圖)

一場激進式醫改,曾讓全國人民記住了宿遷這個地方。

2000年,宿遷開啟了被稱為“賣光醫院”式的改革,全市134家醫院中的133家變為民營。這種史無前例的做法,使宿遷成為全國醫療界用放大鏡去觀察的樣本。

宿遷地處江蘇省西北部,鄰近安徽和山東,人口五百余萬。迄今這里仍是一個窮地方,在2019年江蘇省13個省轄市中GDP總量排名墊底,僅為第一名蘇州的16%。

不過,《江蘇衛生計生年鑒》(2019卷)顯示,與蘇北五市乃至全省平均數據相比,宿遷醫療資源充裕,門診和住院價格最低。據江蘇省統計局公布數據,2018年宿遷市基本醫療衛生群眾滿意度位列全省第三。

時至今日,宿遷醫改已歷20年。但新的變化已開始出現,宿遷公立醫院有回潮之勢。

公立醫院為何回潮?醫院民營化是否解決了宿遷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如何評價宿遷醫改?

蓬勃十年

在宿遷,幾乎所有受訪者都仍舊認為,二十年前,“賣光醫院”是明智的選擇。

1990年代末,劉昆揚在沭陽的一個鄉鎮醫院工作。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形容,當時的宿遷是江蘇的經濟洼地,沭陽又是宿遷的洼地。財政倒掛,鄉鎮醫院發不出工資,基本處于倒閉狀態。

宿遷直到1996年才建市。當年39歲的仇和是市籌建領導小組成員,并任宿遷下轄的沭陽縣委書記?!百u光醫院”,就是從沭陽開始的。

2000年初,宿遷市政府出臺《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療衛生事業的意見》,提出放開社會辦醫準入,給予社會辦醫與公立醫院同等政策,土地可由政府劃撥,減免有關建設稅費。

改革的起點在沭陽。2000年3月,沭陽縣的3家鄉鎮衛生院進行改制試點。四年后,宿遷全市134家公立醫院中,133家完成民營化改制。

在劉昆揚看來,仇和是鐵腕官員,頂著極大阻力完成了這件事。當時很多買醫院的人是院領導和職工,“基本是半買半送,幾十萬就能買到一家鄉鎮醫院”。

曾經主持宿遷醫改的仇和,2006年升任江蘇省副省長,2007年轉任昆明市委書記,后升任云南省委副書記,但很快落馬。2016年,仇和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六個月,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200萬。

在宿遷,醫院的改制所得全部投入公共衛生防保體系。也就是說,宿遷政府把辦醫院的權力交給了民營,政府履行監督職能,同時承擔起了做好公共衛生的任務。

這場改革,在全國醫療界引起了極大爭論。

2006年,向來主張醫療衛生應由政府主導的北大李玲教授牽頭的課題組發表《宿遷醫改調研報告》,認為其并沒有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還引發了諸多新問題。同年12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者發表《宿遷醫療體制改革考察報告》,對宿遷醫改給予了積極評價。經濟學家周其仁也多次撰文評價宿遷醫改,認為其具有積極意義。

不論學者如何論戰,民營化之后,宿遷原本瀕臨倒閉的諸多醫院確實活了過來,還越做越好。

劉昆揚說,醫改后的第一個十年效果不錯。為了掙錢,老板們愿意在醫療上投入,鄉鎮醫院從平房變成了樓房,病房有了空調和衛生間。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的工資也得到了提高。

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了明顯扭轉。2003年以前,兩百萬人口的沭陽縣只有2臺CT機,改革后各鄉鎮醫院都配上了CT機。老百姓從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汪亞純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