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背后的僥幸與恐懼心理
面對災難,很多人普遍存在“再拖一拖、再等一等、再瞧一瞧?”的僥幸心理。普遍不愿聽取不同見解、反面意見、不好的預測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危險,不會因為你害怕,就不發生了;諱疾忌醫,或曰恐懼……只會使危險更加危險。
前幾天,給朋友幫忙送其老人就醫,老人家近90歲高壽了,疝氣發作,疼痛難忍、寸步難移。一位老人病倒,幾個中年人精疲力竭,老人骨質疏松、體弱多病,兒女、媳婿、朋友等中年人有力不敢使,手忙腳亂、折騰得夠嗆。
醫院的醫生面面相覷,卻愛莫能助:你們咋想的?為啥不早些年來就醫?若是50-60歲,做疝氣修復手術,大約95%概率解決問題(復發率約3%-6%)?,F在如此高齡,哪個醫生敢給做手術?上了手術臺還能下來嗎?打了麻醉還能不能醒過來?切開的刀口還能愈合么?唉,保守治療,吃點藥緩解下癥狀吧……要么,你們去試試中醫?
忽然想起,他們家祖孫三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