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邊,有你所不知道的魚通人
從前高高在上的土司風光無限,可如今都已煙消云散。隨著大渡河滾滾向前,曾經的威嚴過往早被時間沖刷殆盡,只在大地上留下些微印記尚可憑吊,風起云涌的前塵往事都成了歷史記載里的幾行筆墨。
責任編輯:楊嘉敏
航拍麥崩鄉與大渡河谷全景
說到“魚通”,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其實它離成都并不遠,自蓉城駕車一路向西,只需約三個半小時,便可進入到魚通的地界。
魚通位于康定市以東的大渡河流域?!棒~通”一詞,既是地域的名稱,也是族群的名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被稱作魚通藏族。它們操被稱為“貴瓊語”的地腳話,這種方言與周邊地區都不相通。
魚通一帶自古就是漢藏接觸的前沿,還處在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范圍內,川康之間的茶馬古道也途經這片區域。這里民族交往頻繁,各族文化隨著人群的遷徙,在這片土地上傳播、滲透、交匯。
大渡河、橫斷山、漢藏交界、川康茶馬古道,這幾個要素構成了魚通的基礎底色,共同造就出魚通獨特的文化。
上、下魚通位置圖
土司宮斗劇
歷史上的魚通,曾分別歸于明正、木坪、魚通土司治下。
史書上有關魚通的記載,可追溯到元代。據《元史》記載,元憲宗二年至四年(公元1252年——1254年),忽必烈奉命南征大理,兵分三路。中路由他親自率領,從阿壩草地循大渡河谷向南推進,魚通、長河西和巖州等地土酋率民歸附,平定大理以后,元朝便在此地設置了黎、雅、松、茂、碉門、魚通、寧遠等處宣撫司,并授璽書及金銀符。
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明朝正式授予當地土酋阿旺堅參“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使司”之職,世代承襲,也就是明正土司。魚通雖然被列入明正土司的封號之中,但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魚通都處于董卜韓胡宣慰使司——也就是位于雅安的木坪土司控制之下,每年也都在木坪土司處認納夷賦。
清康熙三十九年,康區發生了著名的西爐事變。營官昌側集烈打死了明正土司。清廷檄調木坪土司等隨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