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步云|容希白先生和他的欒書缶

編者按:今年初,廣州博物館主辦了“字字珠璣——廣州博物館藏有銘銅器展”,這次展覽展出的商周時期青銅器珍品,大部分來源于中山大學已故古文字學者容庚(1894-1983)先生的捐贈,也是容庚先生舊藏青銅器的首次大規模展示。我們請中山大學譚步云老師寫了這篇文章,俾便讀者了解容先生的收藏故事。

責任編輯:劉小磊

容庚先生四十歲留影。

談及容希白(庚)先生,自然不能不提他的《金文編》和《商周彝器通考》。用先生的話說:一生衣食盡在于斯。前者深得羅公雪堂(振玉)激賞從而使先生由一名中學生一躍成為北京大學的碩士,進而躋身于聞名遐邇的“古文字學四少”行列(其余三人為膠州柯純卿昌泗、嘉興唐立庵蘭、番禺商錫永承祚)。后者則是中國青銅器學的奠基之作,自此古文字學之泰山北斗地位不可動搖。因從事冷僻的學問而成大家,先生戲稱為“成名有捷徑”。

《金文編》是銅器銘文的文字匯編?!渡讨芤推魍肌穭t是青銅器全面研究的通論,銘文之外,涉及器型、器制、紋飾、器皿組合、制作年代等等內容。二戰后南還,先生基本遠離青銅器研究的有利環境。先生曾喟嘆:“回粵三年,僅得一陳侯午敦?!保ā俄烗S書畫小記·后序》13頁)其時先生所作研究,其中一項是書畫碑帖的鑒賞,另一項就是對《金文編》和《商周彝器通考》進行修訂?!督鹞木帯泛芸炜辛嗽鲅a修訂版(1957)?!渡讨芤推魍肌返男抻唲t相對困難。退而求其次,在歷史系張維持老師的協助下,出了一個《商周彝器通考》的簡寫本:《殷周青銅器通論》(1958)。后來,盡管得執事之助北上訪銅,也只能對《殷周青銅器通論》作了若干修訂。

然而,頗讓人遺憾的是,這個先生親手批點修訂的本子(1984)只采用了先生的〈再版序言〉并更正了若干訛誤,其余一仍其舊。委實令人難以理解。譬如筆者所見先生手書的文字也未見采納(參看圖二)。直到先生歿后三年才由曾經擁有先生批點本的劉翔撰文披露,《容庚手批校訂〈殷周青銅器通論〉遺稿整理》一文今作為附錄收入《容庚學術著作全集》(2011)第九冊之末。我想,倘若先生的批點本還在文物出版社,不妨考慮重新影印刊行。至于先生心目中盡善盡美的《商周彝器通考》,卻始終未能問世。其中一個關鍵,恐怕是先生已失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