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羅霈穎④| 英文文法一匹白馬
責任編輯:朱又可
一、以英文剪碎“夢魘時代”
一顆明亮的新星初升時叫羅碧玲,后來更名羅霈穎
1980年代,二十出頭的妹妹,開始在臺灣演藝圈活躍出道,除了在電影、電視劇、節目主持、歌唱舞蹈……有所表現之外,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封號“臺北甜心”,被公認是少數英語特別流利的青年女藝人,有如一位側騎白馬的國際親善天使,從世界運動場的彼端,跳躍而來。
臺北許多有關國際影藝交流項目,常請妹妹出面接待、主持,甚至專訪。連當年的“行政院新聞局”,也不時邀請她參加相關涉外活動。當然,她事忙時,許多十萬火急的專訪問題設計,都臨時委托我捉刀,多半務求在三十分鐘內交卷。我常常放下手邊急事,立刻打字交稿,妹妹的最速件,耽誤不得。不過,為應對臨場的千變萬化,她總能隨機應變,靈活調整增減我的文字稿,力求達到最佳效果,從不膠柱鼓瑟,照稿死背。
她頻頻上電視秀英文,最后弄得,居然有人想要商借她的名號,開設英語補習班,以廣招徠。
妹妹之所以能在鏡頭前,把口頭英語,鍛煉得有模有樣,字正腔圓,自然流利,背后確實經歷過一番曲折的努力。
1970到1980年代,是臺灣高中生的“聯考夢魘時代”,也是臺北車站附近南陽補教街的全盛時代。當時,大專院校數量稀少,“大專聯考”錄取率奇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子,擠不進大學窄門。許多有特殊才能的詩人及藝術家,因為時不我予,紛紛落榜,無法進入大學。例如我認識的天才畫家如蔡志忠(1948-),邱亞才(1949-2013),于彭(1955-2014),鄭在東(1953-)……還有詩人張志雄(1953-2005),都是例子。
哪里像今天,大專院校泛濫,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考生對試題一竅不通,趴在桌子上睡大覺,不多時,鈴聲一響,南柯一夢,居然發現,自己已經是大學生了。
1980年代中期的一個夏日,午后大雨初晴,我到深坑探訪裁縫出身的邱亞才,他一手拿剪刀,一手托畫布,背靠窗外喧嘩的溪水聲,怏怏表示,對沒機會念大學,特別遺憾。
我搖搖頭,提出不同的看法,建議說,中國文學方面,只要熟讀司馬遷的《史記》,外國文學則精讀莎士比亞的三十八部劇本及一部十四行詩,朱生豪或梁實秋的譯本皆可,能跟古今中外的大天才一起做朋友,比讀大學強多了,而且永不吃虧;重點是,開始要咬一咬牙,努力啃將進去,四年專精下來,保證比讀任何名校都強。果然,他日后畫筆與文筆并進,油彩畫之余,還聽我勸,嘗試以書法之筆畫水墨人物;此外,他辛勤寫作不輟,連出數書,得過著名的小說獎。
我的弟弟、妹妹,考大學時,正好遇上“聯考夢魘時代”,遂與窄門絕緣。然而,沒上大學并沒有阻礙他們走上人生勝利組的道路。弟弟經過一陣在南陽街的曲折奮斗,服完兵役后,半工半讀,進了輔仁大學會計系夜間部,最后如愿以償,留學美國,拿到會計碩士學位。他只身跑到加州,日夜努力打拼,終于順利當上洛杉磯連鎖醫院的財務總監(controller),在幾個連鎖大醫院之間,玩起了被高薪挖角,來回跳槽的游戲。
在淡水基督書院讀書時期的羅霈穎
妹妹則不然,她雖聯考落榜,但英文卻取得八十以上高分。當機立斷,她聽從我的建議,進入淡水基督書院英文主修,決心把英文學好,以便面對正在快速國際化的臺灣,有所施展。該書院于1959年由美國在華宣教士所創辦,是一所四年制的博雅大學,該院的英文名稱Christ's College為蔣宋美齡女士所定,教師多半來自美國,形成良好的美語學習環境。
無巧不巧,1982年《拒絕聯考的小子》一書被改編成電影《臺北甜心》,妹妹頂著“最佳演技新星”的光環,任第二女主角,親自現身說法,演義她的考前補習生活,聯招落榜經驗。
我們兄妹三人,因為母親喜歡歌唱玩笑的關系,語文能力都不錯;尤其是發音,從小隨著媽媽,習唱各種方言兒歌,大玩舌頭花樣,加上全家都喜歡聽相聲,各種發音一聽就會,南腔北調一學就像,常常私下模仿(impersonation)親戚鄰居朋友同學、社會各類貴賤人物,夸張滑稽,搞笑取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