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張愛玲|出名要趁早,但對她來說,晚一點也沒關系
對張愛玲作品的“出土挖掘”,在1980年代的中國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改革開放后,現代文學史上一批被埋沒的作家相繼被重新“發現”,沈從文就曾戲稱自己是“出土文物”?!跋仁怯暨_夫,接著是沈從文、徐志摩和周作人,再接著就是張愛玲了?!?br />
《郁金香》的出土、2007年《色,戒》電影的上映、2009年《小團圓》的出版,形成了21世紀頭十年的“張愛玲熱”。與前幾次相比,這一次“張愛玲熱”,讓讀者認識到了存在一個“晚期張愛玲”。
責任編輯:劉悠翔
約1947年夏,張愛玲在愛林登公寓陽臺。
1952年7月,張愛玲出走香港。直到1995年逝世于美國加州,她再也沒有回到中國內地。而內地的文學界,也在1950年代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徹底抹除了“張愛玲”這個名字。被漸漸遺忘的,還有她曾經在1940年代風靡上海的文學作品。
如預言一般,1944年張愛玲將自己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小說集命名為《傳奇》——張愛玲的家世和其一生的輾轉命運堪稱傳奇,而其作品的流播也傳奇般地,在1940年代炙手可熱,之后又幾乎銷聲匿跡30多年,在1980年代再次引發閱讀熱潮。
相比張愛玲文學在中國內地的跌宕命運,其在港臺以及海外的傳播則一直如波濤般層層推進。但無論在內地還是港臺,張愛玲文學被推至如今的經典地位,都離不開夏志清及其出版于1961年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在此書中極力推崇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等人的文學成就,更將《金鎖記》稱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無論是在1960年代初的臺灣,還是1980年代的重新發現張愛玲的大陸,夏志清的觀點都可謂石破天驚,成為兩岸讀者重新認識張愛玲的起點。
早在1940年代淪陷時期的上海,傅雷與胡蘭成就給予張愛玲高度評價?!昂翢o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备道?944年的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說》中對其文學成就有褒有貶,以贊美為主。
同年,胡蘭成的《評張愛玲》也認為張愛玲繼承了魯迅的個人主義,“魯迅之后有她”,“(魯迅)的尋求是戰場上受傷的斗士的凄厲的呼喚,張愛玲則是一枝新生的苗”。
“新生的苗”已經成為枝椏交錯、參天覆地的大樹??缭桨耸旰?,歷史的褶皺似乎已經被抹平。其中多少次的寂寞轉身,或多么盛大的烹油烈火,都成為“傳奇”的一部分。張愛玲終于漸漸脫去各種標簽,成為喜愛她的讀者口中的那個作家張愛玲,也成為他們相互交流的社交符號。
青年作家張怡微有一次在臺北拜訪朱天文,飯桌上偶遇一位資深張迷,他能說出非常多張愛玲的生平細節,也會去她生活過的地方喝咖啡打卡,看她曾經坐過的陽臺,每當聊天冷場,就會有人問起,“那你也喜歡張愛玲嗎?”
童年時的張愛玲(中)與表姐弟在上海的舅舅家合影。
“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
大陸普通讀者能夠重新閱讀張愛玲,也許要從1985年第3期的《收獲》開始。1984年第4期的《讀書》雜志發表了柯靈的文章《遙寄張愛玲》??蚂`是張愛玲1940年代在上海的故人,他在文中回顧了其與張愛玲的往事。1985年第3期的《收獲》轉載了這篇文章,并刊發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這是“文革”后張愛玲作品首次在大陸面世。
事實上,對張愛玲作品的“出土挖掘”,在1980年代的中國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改革開放后,現代文學史上一批被埋沒的作家相繼被重新“發現”,沈從文就曾戲稱自己是“出土文物”?!跋仁怯暨_夫,接著是沈從文、徐志摩和周作人,再接著就是張愛玲了?!睂W者王曉明回憶。
《讀書》與《收獲》這兩本有重要影響力的雜志同時刊發張愛玲的作品,標志著張愛玲她在中國大陸文學界的正式回歸。作家阿城當時讀了這期《收獲》上的《傾城之戀》后,“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p>
學者止庵也是從那一期的《收獲》開始完整地讀張愛玲?!翱赡苣且淮x者都是這么一個經歷,從《收獲》上的《傾城之戀》開始??赡苎芯空邥缫稽c?!敝光质?009年大陸版《張愛玲全集》的主編,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止庵是先知道夏志清,而后知道張愛玲的。他托人到香港買了《中國現代小說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