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路488號的數字實驗
當人們走出天河路488號,退后數十步去看這座建筑體,會發現它的外圍立有七根柱子,視線從柱體向上延伸,會看到七棵樹蔥郁成林的造型。在設計者眼里,這里有數字化經營自此落地生根的概念,也是由樹成林、向陽而生的生命體禮贊。
位于廣州天河路488號
全國首家數字住房“5G+智能銀行”外觀
這座位于城市黃金地段的建筑雛形初顯后,總是黏住行人打量的眼神。它是誰?有人想了十多個名稱,發現都無法準確定義這座建筑。因為它是個綜合體。
一周前,這座建筑體外圍尚未掛上招牌。人們透過落地玻璃看到它的一重身份屬性;在百度地圖上,它又被標注為另一個身份屬性;在該項目組內部,它還有一個簡稱——“七棵樹”。
它很難被想象,因為它是由一群敢想的人設計出來的,他們要在這里進行一場持久的數字實驗。
“全體升艙”
在廣州天河路488號,傳統意義上的VIP正在失效。
傳統場景下的VIP是什么狀態?VIP優先,普通用戶排長隊;VIP總是能被很快識別出來,普通用戶則看起來千人一面。
把時間投入到經濟收益更高的VIP客戶身上是大部分經營主體的選擇。然而在差異化服務下,人們從未停止討論VIP與普通用戶間的公平性。一種觀點認為,VIP稀釋了原本就稀缺的公共資源,特別是醫院、銀行等經營單位。
《中國銀行業》雜志曾撰文認為,VIP與普通用戶的權利都需要保障,前者的優先權受《合同法》保護,后者的權益也不容犧牲。雜志在最后給出了解決該問題的根本方法——“提高自助金融工具的使用水平,從根本上解決由排隊難導致的插隊問題?!边@里的自助金融工具指的是自助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
技術或許可以做到更多,遠不止解決“插隊與排隊”的問題。
廣州天河路488號是全國首家數字住房“5G+智能銀行”所在地。銀行共有5層,根據項目設計,每位安裝了手機銀行或者關注綁定建行公眾號的客戶,在步入該建筑體時,都會收到建行向自己打的招呼,這一功能在人臉識別的技術支持下,并不難達成。它除了讓用戶感到驚奇與貼心外,更重要的作用是第一時間識別客戶身份,便于網點現場能為客戶提供更合適的服務。
“VIP客戶之所以會被很好地服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身上有全面的標簽,各類準確信息會被迅速分析整理后推送到前端,所以客服與VIP客戶的溝通就容易有的放矢?!表椖吭O計者分析說,“在普通窗口,柜臺員工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后臺的數據計算量極大?!苯ㄐ袕V東省分行想往前走一步。5G+、物聯網+、AI+、大數據+是這場實驗的技術引擎。
“技術本身不難,難的是把它們服務于我們的業務?!苯ㄐ袕V東省分行近十個部門聯合參與5G+智能銀行的設計與建設,項目團隊認為,“不管是業務,還是技術,最終都為了服務客戶?!?/p>
項目設計者們認為,用戶在營業網點的叫號服務,滿足了金融需求,但還談不上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轉變。因此,5G+智能銀行成為他們實驗理念能否全面落地的重要場景。
在建行5G+智能銀行,網點需要系統能夠自動判斷客戶在何時需要何種服務,便于工作人員適時溝通、給予幫助?!熬拖窬W點長了眼睛和擁有皮膚一樣,攝像頭就是眼睛,所有的互動屏幕都是皮膚,操作軌跡被記錄下來,這是皮膚的觸感。我們需要網點懂感知、會思考?!痹O計者打了個比方。
全國首家數字住房“5G+智能銀行”落戶廣州CBD
作為一個有生命的銀行網點,基礎業務后續也將會在這里獲得迭代。以存取款為例,如果5G+智能銀行網點的業務辦理人數過多,客戶就會被告知“旁邊500米,太古匯那邊,這項業務無需排隊,可以去那邊的網點辦理”。這便是服務的價值——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
科技時代最重要的權利賦予是每個人都有享受科技帶來福祉的權利,在充分滿足各類需求、無差別的主動服務后,VIP客戶和普通客戶呈現出扁平趨勢——全體升艙,古典形態的VIP服務消失,每個人的需求都被認真對待。
“巨型城市”
現代生活的美妙在于,人們穿梭在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之間,虛實融合,以虛控實。在最初的十多個項目名提案中,設計者曾考慮過數字銀行、虛擬銀行等名稱——他們也的確在項目中設置了VR虛擬銀行。
虛擬銀行位于建行5G+智能銀行的一層,所謂VR虛擬現實,讓用戶進入虛擬環境,真實還原各項網點服務,譬如業務咨詢、客服等。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把用戶從物理世界的網點帶進孿生數字化復制的平行虛擬世界。后續,虛擬銀行還將拓展到手機、大屏,兩個世界入口的切換僅需一部手機。
數字孿生其實是一種實現物理系統向信息空間數字化模型映射的技術。它的模型普遍認為應該包括三部分:物理空間的物理實體,虛擬空間的虛擬實體,以及虛實之間的連接數據和信息。
數字孿生服務逐漸被應用于諸多場景,譬如裝備制造、產品研發、智慧城市。通過在城市各個層面布設傳感器采集物理城市的實時數據,數字化建模,構建城市的虛擬模型,可以驅動城市設計和建設,輔助城市管理。
同樣在建行5G+智能銀行的一層,人們會看到一塊智慧城市的大屏幕,通過數字建模,構建一個底層的操作系統,展現數字城市底圖,這是在網絡世界構造起來新的“巨型城市”。其中最特色的場景是嵌入了住房大數據,可以實現存房、公租、房屋資產管理等智能交互。
網點數字房產大屏可實時顯示
廣州各區域房價走勢及房價指數
站在這塊大屏幕前,人們可以實現從城市、到建筑、到樓層、最后到房間單元的多層次三位互動體驗。住房金融是建行的三大戰略重點之一,涵蓋存房業務、個人買賣房、城市更新、住房租賃、開發商建房、裝修和社區、安居養老等十大業務。因此位于廣州的建行5G+智能銀行又被稱為“廣州數字住房中心”,“我們邁出了廣東省美好安居生活的又一步?!苯ㄐ袕V東省分行行長劉軍說。
“房子只是一個物理形態,重點的是居住生態?!表椖吭O計者解讀道。
建行是國內最早開辦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和承辦住房公積金業務的商業銀行,曾經那句“要買房 到建行”深入人心。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高房價讓人們覺得“住房難”。建行田國立董事長把金融這把手術刀直指痼疾。
“我們為大眾的安居樂業努力,責任越來越重了?!眲④娫?01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2017年,建行推出“住房租賃平臺”全面開啟住房租賃“藍海戰略”,2018年廣東分行首創“存房業務”,直至今日,“要租房 找建行”“要存房 找建行”這十二個字成為了用戶了解建行住房金融業務的新起點。
居家金融體驗區
房子是個民生重點話題,更廣義的視角是涵蓋智慧社區、舊城改造、城市更新等美好生活中無法繞開的居住問題?!敖ㄐ性谧》款I域有傳統優勢,在住房租賃領域有先發優勢,目前正大力助’數字住建‘建設,讓居有所安遍地花開。我們希望廣州市民在有住房方面的需求時,能想到這里(指廣州數字住房中心),能來到這里?!苯ㄐ袕V東省分行負責人強調說,“我們可以提供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銀行的金融服務。我們空間很大?!?/span>
這句話并非毫無依據,這里的“空間”指的是一站式涉房生態鏈和住房上下游產業聯盟。建行涉房業務的全鏈條可被概括為“建、改、裝、存、租、買、住、養老”。
在建行5G+智能銀行的二樓,上述涉房業務模塊均被設計在其中。除了存房、租房等模塊,還有安居養老、家庭財富管理、智慧社區、三維家裝等區域。
家裝設計、建材選擇一直是裝修領域的痛點,建行能為用戶帶來什么?聚合數百家產業聯盟服務商,依托大數據和產業鏈的搭建,為用戶提供自主線上設計模塊,以快速確定裝修方案,同時所見即所得,一鍵搞定后續的建材品牌、規格、價格等的確定。
“這是一個方向,這個產業一定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表椖吭O計團隊的語氣里有金融行業慣有的謹慎,“我們居于現在,著眼于未來,但我不敢說往前走了一步,半步吧,方向對的話,半步也是離設想更近了?!?/span>
“范式鑰匙”
建行人視這個網點為巨大的數字化運營的試驗空間。他們迫切地想把更多創新業務和生態場景接入5G時代,試驗成功的經驗將被迅速復制到其他網點,包括普通網點。“范式是從頂層設計、中層規劃,到底層運行的運行邏輯,隨著金融業態變化,發展范式也要相應變化?!眲④姳硎?,科技潮下的建行正通過新金融這把“范式鑰匙”打開數字化建設的大門。
但在每一個走進廣州天河路488號的普通人眼里,這里被稱為藝術空間或許更合適。大廳中央一棵4層樓高的銅石榴樹,向上生長、生命豐盛,爆裂的石榴預示著多籽多福,碩果可期。
在這座5層建筑的設計中,多次用到了水的元素——青山綠水的琉璃背景、水珠揮灑下的背景鐵板、5樓樓頂的無邊水池,最有心思的設計是在無邊水池空間下方的3樓天花板,尋到一處精巧的角度,放置了一塊水波狀的黃銅板,經由上午陽光的照射,黃銅反射的光線將直抵一樓大廳地面,恍若晃動的水波,謂之“無邊虛擬水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被看作是金融的新形態。
2020年8月,建行董事長田國立發表《以數字技術重修金融的“水利工程”》的主題講話。田國立習慣把金融比作水,“如何讓數字技術構建起新金融的“水利工程”,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讓金融資源配置公平和有效,才是我們的目標?!?/span>
水自天成,建行要做的就是“引水”、“灌溉”,有人評價建行沒有了銀行的樣子。
“建行5G+智能銀行依然有銀行的基本功能。但誰規定了銀行必須這樣那樣?難道不像昔日路邊網點,就不叫銀行了?什么是銀行?”項目設計團隊以連續三個反問來回應。
早在2018年,田國立就曾表示,“金融新生業態在互聯網技術的催生下快速誕生與迭代,新業態新模式對傳統銀行業務的沖擊很大,對我們來說‘消失的銀行’絕不是危言聳聽?!比藗兛吹姐y行的傳統優勢正在消失。
格局變化帶來認知的變化,田國立認為“有太多事可以做了”。銀行不應以一成不變的固定范式應對時代變革,人們無需記得銀行的樣子,只需要記住經濟生態繁茂的樣子。
當人們走出天河路488號,退后數十步去看這座建筑體,會發現它的外圍立有七根柱子,視線從柱體向上延伸,會看到七棵樹蔥郁成林的造型。在設計者眼里,這里有數字化經營自此落地生根的概念,也是由樹成林、向陽而生的生命體禮贊,這或許是為什么建行內部更愿意稱這座建筑物為“七棵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