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貸”陷阱
年輕人通過看似獨立的招聘公司入職醫美機構,然后再被醫美機構介紹給貸款公司,最終落入貸款陷阱。
北京案件中披露的信息顯示,一個整容項目,收取消費者的金額是9.6萬元,但醫院僅收取1.2萬元,其余的8.4萬都歸中介商“王總”,占比87.4%。
許多中介還會把做醫美的女孩發展成下一個中介,只要拉一個朋友來做醫美,手術費可以減半。類似的傳銷行為,加速了醫美貸的野蠻生長。
(本文首發于2020年10月1日《南方周末》)
發自:深圳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當前醫美的消費群體越來越低齡化,以大學生、年輕人為主。
21歲的王晴最近每天都會接到五六個催款電話,2019年年底的一次整容,讓她背上了還不起的貸款。
剛開始,王晴并沒有整容的打算,她只是在成都一家醫美機構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沒想到,這是一份以工作為誘餌的貸款陷阱。
2020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通報,一次性打掉了十余個“招工美容貸”詐騙團伙,共刑事拘留涉案嫌疑人123名,涉及北京奧斯卡醫療美容、艾菲醫療美容等9家醫療機構。
這些詐騙團伙打著高薪招聘的名義,吸引年輕的女孩應聘,但條件是應聘者要去指定醫院整容。如果整形費用不足,醫院就會說服這些年輕人向相關貸款機構申請貸款。
應聘者在貸款完成醫美手術后,或聯系不到公司,或被解雇,但貸款只能繼續償還。還有不少人,面臨整容失敗的風險。
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2019年由于醫療美容導致毀容的投訴記錄達到2萬件。與此同時,在黑貓投訴、21CN聚投訴等消費者投訴服務平臺上,年輕人因被誘導貸款而投訴醫美機構的帖子隨處可見。
招聘的“幌子”
王晴是重慶人,讀職業高中時便輟學了。她出來工作過一兩年,在日料店做過服務員,也在美容機構做過美容師。2019年7月,她來到一直很喜歡的成都落腳,希望找一份新的工作。
當年11月,她在瀏覽微博時,在“成都找工作”的超話里看到了一條醫美機構發布的招聘信息,這家醫美機構名叫“成都菲樂”。很快,她便與成都菲樂的工作人員杜莎建立了聯系,約好次日面試。
成都菲樂,位于市中心熱鬧的春熙路上。抵達后,杜莎接待了她,“是一個很漂亮的姐姐,介紹了美容院的情況”。具體介紹了什么內容,王晴已經記不清了,她只記得美容院裝修豪華,“(杜莎)說沙發都是LV(國際奢侈品牌)的”。
杜莎與王晴簡單聊了聊,很快便邀請王晴前來上班,并承諾底薪2000元,同時強調,工資主要靠項目提成,拉到一個項目能拿25%,收入十分可觀。裝修豪華的店面,溫柔體貼的同事,令王晴立馬答應第二天就來上班,完全忘記自己并沒有與美容院簽署勞動合同。
王晴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入職的前三天,都是杜莎帶著她熟悉環境,對她依舊很好,但就是總勸她去做整容手術。王晴的雙眼皮不太明顯,杜莎就勸她去割雙眼皮,“你眼睛做了之后,肯定會很好看的”。
一開始,王晴并不愿意,但是經過連續幾天的“洗腦”,加上對杜莎的信任,最終還是同意了。
就在上班的第三天,王晴在杜莎的陪同下打算找醫生做面診。進入面診室后,王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