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猶聞巴蔓子

位于重慶鬧市區一隅的巴蔓子墓。 資料圖片

古籍《華陽國志》中,有關于巴蔓子將軍事跡較早的記述。

探訪巴蔓子墓,純屬偶然。

暑假攜兒回太太的老家,重慶市屬下的南川區,順便在重慶先玩了兩天。我們住在萬豪酒店,次日打車去一個兒童游樂場時,司機見我們是來旅游的,就順口說,旁邊有巴國將軍的墓哦!重慶話我聽不太利落,一搜索,原來叫巴蔓子墓。

據百度詞條,巴蔓子實際叫蔓子,巴是巴國的意思,只是習慣稱巴蔓子,其事跡大抵如是:他是戰國時巴國的將領,當時巴國發生內亂,他請楚國出兵救援,許諾割讓三座城池作為代價。事平后,楚使前來索城,他以為城不可付,而諾不可負,乃割頭以授楚使??吹竭@個自刎以謝的結局,我就來了興趣。

下午回到酒店稍事休息,我就自己出來,依地圖導航,走了不足兩百米,就找到了巴蔓子墓。墓的入口處就在熱鬧的大街上,上方是“巴蔓子將軍墓”字樣,右上方有“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往下約兩層,在一片封閉的地下空間內,就是墓的所在,其位置實際位于一座大廈的負二層。今存的墓碑只是民國年間重建的,有點寒傖,碑文題作“東周巴將軍蔓子之墓”——最下面的“墓”字已埋入地下,左邊則有四塊水泥筑成的詩碑,分別刻了四位清人詠蔓子的詩作。其中第四塊碑系巴縣知縣王爾鑒的詩:“穹窿哉,蔓子墓。渝城顛,石封固。多少王侯將相陵寢穴樵兒,獨此屹立兩江虹勢迥盤護。頭斷頭不斷,萬古須眉宛然見。城許城還存,年年春草青墓門。君不見,背弱主,降強主,斷主之頭獻其土。又不見,明奉君,暗通鄰,求和割地榮其身。惜哉不識蔓子墳!”此外就蕭然四壁,別無可觀了。

回廣州后查檢文獻,始知巴蔓子事的史源只有一個,即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原文見卷一《巴志》:“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籍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嘆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标P于《華陽國志》一書,研治最深細的當數任乃強的《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其注釋有云:“巴蔓子事,盛傳至今。群書皆據《華陽國志》,不知常氏何據。由其文格,知其出于譙周《巴記》。云‘周之季世’,不及年度,亦民間傳說之言也。其事,當出于巴王已都閬中之后。江州以東地面,只留王族重臣鎮之。蔓子所鎮地近于楚。有叛亂時,為距巴都已遠,故緣世婚,求助于楚。其許楚三城,仍當請之于巴王。巴王不許,故蔓子以頭謝楚王也?!闭者@么說,巴蔓子的事近于傳說,實在若有若無之間。不過,巴蔓子的事跡即便在歷史層面未必真實,在社會心理層面總是真實的,也是深有內涵的。

那么,巴蔓子故事的內涵何在呢?為什么我會特別感興趣呢?

說起來已是有些年份的事了。那時我很偏重中國上古史方面,注意到那個時代很有殉名輕死的風氣,可說存在著一種日本式的“恥感文化”,故文獻所見自殺的例子異常的多;又因為本來對社會學頗為重視,亦熟知涂爾干的名著《自殺論》,故有意從社會學立場做一個《上古自殺考》的研究。以后一直陸續留意搜集材料,所知的個案大約已有二百多例——而略略查檢我的筆記,發現巴蔓子至少曾記下兩次,只是我沒有錢鍾書式的記憶力,且題目久已放下,在重慶時竟完全沒有印象了。

關于上古中國人的自殺問題,似無現成的研究,但至少有兩種間接的前驅性論著,一是梁啟超的《中國之武士道》,一是錢穆的《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他們著眼的并非自殺問題,但皆以人為綱,包含了相當多自絕以殉道的事跡,梁著有近四十例,錢著也有十多例。不過,略檢兩著,皆不見巴蔓子之目,或者因《華陽國志》較晚出,又只是西南一隅的史地志,故為梁、錢所遺吧?而巴蔓子的故事顯然最切合梁、錢所論的主題:他之死,是“武士道”的,他之所以死,又是“道德精神”的。

巴蔓子故事讓我感興味的還有一點,是其行為所致的兩難處境:若遵守承諾割讓城池,則有負于巴王,損害了“國家利益”;若拒絕割讓城池違反承諾,則有負于楚王,違背了“國際信義”。二者必居其一,于是他惟有選擇違反承諾,而以一己之死謝罪。

英國思想家伯林有個見解:價值是多元的,同時也是矛盾的,不同價值在現實中往往無法并存。其《自由五論》有一段話:“……目的是相互沖撞的,人不可能擁有一切事物?!硐氲纳?,在其中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不會喪失或犧牲,所有合理的(或者高尚的,要么就是合法的)愿望都能夠真正得到滿足,這樣一種觀念,這種經典的見解,不僅是烏托邦,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于是,選擇的需要,為著一些終極價值而犧牲另一些終極價值的需要,就成為人類困境的永久特征?!边@個意思,一言以蔽之,可謂之“價值沖突論”,雖未必多么深刻,但卻不可移易,而且適用于很多歷史情境。過去我曾借此解釋施瑯問題,解釋“國家統一”與“民族氣節”這兩種價值在施瑯身上的沖突?,F在我覺得,以此來解釋巴蔓子問題也極貼切:“國家利益”和“國際信義”都是絕頂重要的價值,也是無法相互取代的價值,但當他面對楚國使節的時候,這兩種價值顯然已無法兼得了。

我還想到兩個事例,可與巴蔓子作對照。一個是春秋時的大力士鉏麑。其事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槐而死?!笔钦f晉靈公無道,大臣趙盾趙宣子進諫,靈公怒而譴鉏麑暗殺之,但鉏麑見趙盾忠公為民,不忍加害?!百\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殺害社稷之臣,是不忠于社稷;違反君主之命,是失信于君主。鉏麑面對的是“愛國”與“忠君”的價值沖突,公私之間,避無可避,遂慘烈地撞樹而死。

還有一個是明代的歌妓王翹兒。據明人梅鼎祚編著的《青泥蓮花記》卷三,王翹兒為海盜所虜,但深得匪首徐海寵愛,后來更力勸他降于官府,結果官府背信而殺降?!奥N兒既從永順酋長,去之錢唐。舟中輒悒悒不自得,嘆曰:‘明山遇我厚,我以國事誘殺之。殺一酋而更屬一酋,何面目生乎?夜半投江死?!蓖趼N兒一方面覺得“我以國事誘殺之”,幫助官府誘降徐海,是出于公共的利益;一方面又覺得“明山遇我厚”,徐海對她言聽計從,實有私人的情義在。她思前想后,公私兩種價值的沖突無法消解,加上個人的結局亦不如意,故終于選擇了投水自沉。

鉏麑、巴蔓子、王翹兒的結局不約而同,其動人之處,當然在于他們的敢死。但他們的死所以顯出深刻意味,卻在于他們都陷入了無從自解的兩難處境,都陷入了絕對的價值沖突。不妨說,他們之選擇自殺,是在個人行為上具體而微地詮釋了“價值沖突論”,是由于對立的價值撕裂了他們的存在。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巴蔓子故事的探究。應該說,我關注的重點所在,只限于巴蔓子作為故事的內涵。

至于巴蔓子身后的遺存,《華陽國志》記載楚王“以上卿之禮葬其頭”,而“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上古茫昧,自然已無從稽考。宋代以后,四川、湖北皆有巴蔓子冢廟的記載,惟頗有歧異,亦難徵信。而重慶這個巴蔓子墓恐怕更為晚出,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劉琳《華陽國志校注》皆斷然指為后人出于附會而建造——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當日從巴蔓子墓出來,我又往前,去了附近的通遠門舊城墻。

城墻似是明代遺跡,已重作修整,在馬路間突兀而起,氣勢猶壯。攀援而上,信步閑行,見到有一幅復制的重慶舊地圖,西北角可見“通遠門”的標注,也可見“東周巴蔓子墓”和“將軍墳”的標注,只是舊時的城界已成了鬧市,四顧自無莽莽蒼蒼之感,惟覺熙熙攘攘而已。

胡文輝,學者,現居廣州,著有《陳寅恪詩箋釋》《現代學林點將錄》等。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