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興讀《程千帆古詩講錄》|古典文學教授的“典型”
責任編輯:劉小磊
程千帆(1913—2000)先生在課堂上。
獲讀張伯偉教授編《程千帆古詩講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我心目中的千帆先生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起來。
1995至1997年我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做博士后的時候,千帆先生已經完全退休了。但是,由于我的宿舍離千帆先生的南秀村寓所比較近,經常見到千帆先生、陶蕓先生,耄耋二老,相互攙扶,偶爾一先一后,緩緩走在從他們南秀村寓所前往南大這邊的坡道上。山城的路既不寬敞也不平坦,日常人來車往,熙熙攘攘,多數時候,我只能遠遠地注目致敬而已,不敢向他們打招呼。
1997年初春,我隨我的博士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陳貽焮先生(1924—2000)與師母登門拜謁千帆先生。千帆先生言笑藹然,慈祥可親,令人如坐春風。席間,品嘗他們家鄉的“酒鬼”酒,兩位老先生還一起興致勃勃地用湖南方言吟誦白居易《琵琶行》。記憶中還有1996年初冬,伯偉教授組織的“素心會”讀書會上,有幸聆聽千帆先生的精彩講演。
我讀《程千帆古詩講錄》,眼前浮現出講臺前的千帆先生,是一位風格鮮明、老驥伏櫪的古典文學教授的“典型”。
1957年,正處在人生壯盛之年、事業巔峰狀態的千帆先生,不幸遭受無妄之災,被剝奪大學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