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危機之下,如何調和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之間的矛盾

母親主導“生”,父親主導“活”,讓孩子“生活”下去;父母的愛是生物學本能,是親緣利他主義,婚姻讓孩子享受父母雙重的愛,財富(物質、精神、價值)有序地從父母傳遞給子女,實現代際之間的“新陳代謝”;在適婚年齡階段結婚、生育,符合生物學時序。

責任編輯:陳斌

10月4日,孩子們在樂園玩耍。 (新華社記者 周華/圖)

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兩大支柱。在遠古時代,實行群婚制,“知母不知父”,男性缺乏養孩子的動力。在新石器和金石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家庭,人口增加,形成了人口的規模和密度優勢,產生了人類文明。

為什么家庭有利于人口發展?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物理世界,高溫向低溫轉移,最終達到熱平衡,這個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叫熵增,最后是熱寂。而生命系統卻是例外,通過新陳代謝,從外界汲取負熵以抵消熵增,因此是個從無序到有序的熵減過程。而家庭制讓生育具有了“有序性”:從亂婚、群婚、對偶婚,再到一夫一妻制,婚姻從無序到有序;男女分工細致有序、優勢互補,男性獲得了“人口產權”,妻子分享丈夫的“物質產權”,勞動積極性提高,“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母親主導“生”,父親主導“活”,讓孩子“生活”下去;父母的愛是生物學本能,是親緣利他主義,婚姻讓孩子享受父母雙重的愛,財富(物質、精神、價值)有序地從父母傳遞給子女,實現代際之間的“新陳代謝”;在適婚年齡階段結婚、生育,符合生物學時序。

儒家價值觀與生育

各文明的家庭價值大同,也小異。從各對生命的終極意義來看,儒家父母的利他主義最強,佛教最弱,基督教居中。

在戰國時代,“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儒家并非顯學。但歷史卻選擇了儒學作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因為儒家最能滋養人口。儒家認為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因此,更全心全力地撫育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