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陵風云——孟知祥父子的后蜀

成都城中的三大帝陵,惠陵、永陵、和陵,以和陵最鮮為人知,墓中長眠著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與福慶長公主。孟知祥辭世后,其子孟昶即位,是為后主,“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詩中的主角,正是孟昶。長期以來,史書中的孟昶一直以奢侈、昏庸、懦弱的形象示人,直到后蜀顧命大臣趙廷隱墓的發現,才揭開了后主的另一張面孔。

(本文首發于2020年10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為保護和陵,文物部門新修了一座覆蓋和陵的建筑,大門模仿和陵牌樓而建。(攝影 甘霖)

“盡力不過兩袋(代)”

后唐長興元年(930年)冬日,成都,孟知祥在府邸中如坐針氈。據兵士來報,后唐都招討使石敬瑭與前鋒馬步都虞侯王思同、步軍都指揮使趙在禮合兵,已攻克劍門關,劍指成都。這個石敬瑭,日后即是中國歷史上割讓燕云十六州的“兒皇帝”。自同光四年(926年)出鎮西蜀以來,孟知祥先是拒絕將府庫中的兩百萬緡錢送至京師,又誅殺朝廷派來的西川監軍,早已與后唐王朝漸行漸遠。

孟知祥急派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趙廷隱領一支兵馬趕赴劍州,天氣嚴寒,滴水成冰,士卒皆觀望不前,趙廷隱聲淚俱下:“今北軍勢盛,汝曹不力戰卻敵,則妻子為他人有矣”,士卒皆愿效力。兩軍交戰,戰至黃昏,后唐軍隊漸漸不支,趙廷隱率軍追擊,此前,他悄悄選出五百弓弩手,埋伏于敵軍之后,見敵軍潰敗,此時搖旗吶喊,亂箭齊發。后唐軍隊斗志全無,加上勞師襲遠,糧草難以為繼,不久即黯然退軍。

在后蜀歷史上,長興元年的這場戰役頗值得記述,此役過后,后唐再無力伐蜀。孟知祥,刑州龍岡人,出生時火光滿室,有僧人見之,說此乃五臺山靈轉世。弱冠之年,孟知祥即出任太原衛指揮使,頗得晉王李克用賞識,娶晉王之弟李可讓愛女瓊華公主為妻,官至中門使。五代時期,中門使位高權重,卻難得善終,孟知祥舉薦郭崇韜,自己轉任馬步軍都虞侯。后唐莊宗即位后,孟知祥任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出鎮西蜀。

和陵甬道,通往黑暗的地下世界。(攝影 甘霖)

當時的蜀地,分為東、西兩川,東川大部分郡縣尚掌握在東川節度副大使董璋手中。一山難容二虎,長興三年(932年)夏,董璋發兵進攻成都,孟知祥親率八千大軍迎敵,又遣趙廷隱、張公鐸從征,雙方在漢州(今廣漢)對峙,在三戰不利的窘境下,趙廷隱等人絕地反擊,斬殺數千人,追殺董璋至梓州,董璋帳下指揮使王暉殺董璋與其子光嗣,舉城投降。是役,孟知祥一舉獲得綿、龍、劍、普、果、閬、彭、渠九城,盡得蜀地。

孟知祥上表后唐,請封蜀王,行墨制。墨制起源于晚唐,是天子或權臣以墨筆書寫,直接發出的詔令,唐末藩鎮割據,自行號令,墨制由此泛濫。前蜀皇帝王建“即用墨制除官,言俟車駕還長安表聞”,言下之意,蜀地自己做主,待日后回長安才上表皇帝。

后唐敕封孟知祥為校檢太傅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兼西山八國、云南安撫制置使等職,進封蜀王,節度使、刺史以下官員,皆可自行封賞。不過,再高的官職也滿足不了他的胃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改元明德,史稱后蜀。

位極人臣的孟知祥,一直開疆拓土;當上皇帝的孟知祥,卻并未留下太多記載。六月,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汪亞純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