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先生的“桃源”
責任編輯:朱又可
近藤先生的“陶苑”
近藤先生經營著一家陶器店,距離學校不遠,走過去大約十分鐘。
店鋪坐落在一條僻靜的臨河小路上,是典型的日式木質房屋,低矮緊湊。庭前栽著數棵紅楓,羅漢松修建得整齊疏朗,地上青苔漫布,中有一條石徑,曲折延至門前。門楣下垂著一排厚厚的布簾,旁邊懸有紙燈籠,上書兩個漢字“陶苑”。
每次看到這兩個字,就會想起漢語中的“桃源”。不僅因為字音相同,還在于那份清幽之感。何況,陶苑的門如此窄小,內里又別有洞天,還真的像是陶淵明筆下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日本的舊式店鋪,門都不大,帶著樸素的意思,一點不奢華,令人油然而生親切之感??墒?,切莫小看這樸素呢,推門走進去,里面的物品往往出人意料地精致細膩。價格讓人嚇一跳,是常有的事。在中國習慣了“以貌取店”,起初還真不適應。陶苑也是如此。
剛到日本不久,增野老師和孟老師帶我熟悉環境,第一站便是陶苑。聽孟老師說,增野老師在一年多前無意中發現了這家店鋪,喜出望外之余,深感相見恨晚。先是一個月來兩三次,再后來,每周一次,如今則幾乎天天來。增野老師年過花甲,與近藤年齡、趣味相仿,言談間頗為投契。午后時分,便慢悠悠踱到陶 苑,賞玩陶器,談天,喝茶。記得初次走進店堂時,只覺得幽暗,用中國人的觀點來看,未免采光稍差,但念及谷崎潤一郎之《陰翳禮贊》,便想,這大概正符合日式美學吧。時間久了,確實也覺得,日本傳統陶器、漆器那份含蓄內斂之美,非幽暗之處才能呈現呢。若置于明亮華麗的場所,反而會顯得縮手縮腳、小家子氣。
陶苑有兩層,一層為店堂,二層是近藤的住處。店堂呈長方形,面積不大,靠窗的一面設有茶席,供顧客喝茶、品鑒器具之用。另外三面則立著幾排深色胡桃木貨柜,共六層,擺放的物品以日用小件器皿為主,包括各種食器、茶具及酒具,大多是陶器,也有少量漆器。這些器皿產地、規格與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