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瑤寨的現代發條

河邊村屬于結構性貧困,這是一個沒有富人的村莊,村里沒有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致富,現代市場經濟卻對他們產生了沖擊?!耙獜母旧细淖冞@種貧困,必須把他們接入到現代的列車上”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西雙版納

責任編輯:黃劍

河邊村全景  圖 /中國農業大學提供

西雙版納雨季的最后一個月,雨水比往年更加豐沛。進入10月后,地處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南臘河流域的河邊村,幾乎每日都有一兩場雨。

河邊村是瑤族人依山聚居建起來的村寨,屬于藍靛瑤支系,村里的老人自稱“簡門”,在瑤語里意為“住在森林里面的人”。村莊四周層層山林,翻過東邊的山就是老撾。十幾年前,村民開始種植橡膠樹,天然橡膠已成為村里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村民們從每年3月下旬開始割膠,到11月才停割。雨天沒辦法割膠,女人們在屋檐下紡紗,或者剝玉米,男人們則在處理雜活,到了晚上,便一起吃飯喝酒,討論9月中旬那次野象來襲,哪家人的稻田毀了,哪家人的花椒苗受損。

河邊村傳統的生產活動都帶有幾分隨機性:種水稻和玉米可能會被野象侵擾,養豬要防范瘟病,種砂仁、割膠要看天氣,養野蜂則靠運氣,老人會說:“命好能采到蜜,命不好就養不成?!鄙a活動無法掌控,村民們長久以來只能看天吃飯。

談論起最近的陰雨和野象侵擾,村民們有些擔憂,卻不至于絕望,因為最近幾年來,他們的收入已經不再只靠這些無法掌控的傳統生產,更多來自于小云助貧中心為他們設計的“瑤族媽媽客房”。

2015年3月,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帶著團隊進駐河邊村,創立公益組織小云助貧中心,開始幫助這個傳統瑤寨走出貧困。

“扶貧的元方案,就是把現代性擴張到沒有掌握現代性倫理的群體。這個村莊的生產方式和現代市場經濟之間是有斷層的,河邊村實驗是想辦法讓他們有機地接入現代?!崩钚≡普业降倪B接點是“瑤族媽媽客房”,團隊在改造每一戶村民的房屋時,嵌入一間民宿房間,引進一個現代產業,將古老的河邊村接入到現代的列車上。

河邊村的老房子  圖 /中國農業大學提供

新屋建設

周志學2011年離開河邊村,到深圳打工,在一家酒店里,從幫廚一路干到炒菜師傅。家里兄妹四人,他是老大,迫于生活壓力,很小便要外出賺錢養家。村里很少有人像他這樣去東部沿海城市,大多數人也只是在山下打打零工。

他在外打工多年,幾乎沒有個人生活,積蓄全都補貼給了家里。第一年,他獨自在深圳過年,卷了張草席鋪在樓頂,一箱啤酒喝了一夜,想念河邊村從除夕過到元宵、家家戶戶辦殺豬宴的年。

周志學想和家人在一起,但回家掙不到錢。河邊村普遍種植水稻和玉米,水稻、玉米自己吃用,玉米還用來喂豬、喂雞,多余的糧食才會拿去賣,但并不多。畜禽也是自家吃,一年能賣一兩頭豬,便算不錯了。2008年前后,村里才開始種植橡膠樹,但要生長八九年才能出膠。河邊村人也種甘蔗,每年年底賣了甘蔗,才有余錢買衣服和生活用品。

周志學沒想過自己會辭工回家。2015年,老家發小頻頻給他發來消息,說村子里好多人家都準備蓋新房了。周志學疑惑,哪來的錢呢?可是大家都備起了木料,村子周圍三百畝的集體林,合適的樹都砍光了,再想找木材,得去外面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