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論】他們如何贏得/輸掉辯論
一個眼神、一種感覺、一份風采、一句俏皮話、一個觸動人心的口號,往往都是之前苦心經營的結果,亦往往因此決定一場總統電視辯論的輸贏。
【新君王論】
上一期提到,一句“并不明白”(does not understand)、“你又來這一套了”(There you go again),或者稱呼別人為“州長”、一聲嘆息,都是總統電視辯論中的利害招數。政治辯論不同于法庭里的辯論,后者的裁判是精明的法官,但前者的裁判卻是情緒化的群眾;法官講究論據的邏輯,群眾卻講求感覺。決定一場總統電視辯論輸贏的,往往是一個眼神、一種感覺、一份風采、一句俏皮話、一個觸動人心的口號等,未必是結構復雜、邏輯嚴謹的嚴肅論據。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1960年,美國舉行了史上第一次總統選舉電視辯論,兩位主角是肯尼迪和尼克松,全國有700萬人收看了這場直播。在此之前,兩人的支持率原本旗鼓相當,但在9月26日的那場辯論之后,尼克松的形勢卻急轉直下。
辯論之前,尼克松因為腳傷而入院住了兩個星期。結果,熒光幕前尼克松臉色蒼白,額頭冷汗清晰可見,甚至連胡須也沒有刮干凈,神情疲憊;相反,肯尼迪則年輕英俊,儀態瀟灑。辯論結束,你猜結果公眾的評價是怎樣?
民意調查顯示,收聽收音機的人,大都被尼克松的精彩言論所打動,認為應由他獲勝;相反,收看電視的人,卻認為肯尼迪應該獲勝。似乎電視觀眾記得尼克松的滿面胡須、額上汗珠以及一臉病容,多于他的滔滔雄辯。負責論壇的CBS電視臺事后進行民調,推算出有400萬選民聲稱受到這場辯論影響而決定了自己最終的投票,而其中有72%是投了肯尼迪一票。結果肯尼迪以微弱優勢擊敗尼克松入主白官。
事后尼克松的幕僚指責負責轉播的CBS,在燈光色調等布置上損害了尼克松的形象,但CBS卻反駁,是尼克松的幕僚在其化妝、服飾、形象上建言不當,不關CBS的事。
由彭滂沱所著的《打造美國總統》一書,綜合Theodore White所著的《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及Martin Pissner所著的《The Control Room》兩本書,得出尼克松敗陣的幾個理由,包括:
一) 辯論前,尼克松獨自躲在旅館鉆研辯論、答問攻防,流于閉門造車,而肯尼迪則與智囊團一起砥礪,而且專門鍛煉風采及身體語言;
二) 尼克松天生怕熱,遇熱額頭便會冒汗,肯尼迪幕僚看準這點,哄騙CBS加強打燈,令尼克松在辯論中不斷抹汗,狀似緊張。再加上固執的尼克松上鏡前拒絕化妝,結果鏡頭前容貌枯萎憔悴;
三) 尼克松因膝蓋受傷不耐久站,肯尼迪的幕僚卻要求候選人于辯論過程中全程站立,令尼克松膝蓋作痛,表情痛苦,與神態自若的肯尼迪,可說相形見絀;
四) 尼克松身穿灰色西裝,在當時的黑白電視熒光幕前,效果不如肯尼迪的黑色西裝。
只重視內容,卻忽視傳遞手法,讓固執的尼克松慘遭滑鐵盧,令他從此成了驚弓之鳥,在往后1968、1972年再度競選總統時,都拒絕參與電視辯論。
無論如何,《紐約時報》名記者Russell Baker于這晚后如此總結:“這一晚,電視取代報紙,成了美國政治中最重要的溝通媒體。”
再舉一個例子,讓大家看看一個眼神、一個鏡頭,如何讓人輸掉一場辯論。
1992年,美國總統電視辯論首次引入“市民大會”(town-hall meeting) 的形式,先由蓋洛普民調機構抽樣選出一班“未決定選民”(undecided voters)做現場觀眾,再由他們直接向候選人提問。而發言的方式,也移走傳統的講壇,改為讓候選人坐在高腳椅上,并可以在現場隨意走動,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話說一位女士向兩位候選人提問,“知不知道國債日巨對于普通市民生活的影響?”老布什起初以官樣文章回答,被女士咄咄相逼,但始終表現得像個冰冷的官僚。而善于與群眾互動的克林頓不同,他走前幾步,來到女士跟前,用其誠懇的眼神、身體語言,與她分享自己很多朋友的類似遭遇。反之,老布什卻出現了一個電視辯論的經典災難性畫面:竟被攝影機拍到他在偷偷看腕表!像在渴望快些完場!
這一刻,在觀眾眼中,老布什是一個“官”,而克林頓卻是個尋常、善良的“百姓”。美國名記者Joe Klein說,打從這一刻開始:“總統選戰提早謝幕”(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was, in effect, over)。民主黨當然更不會錯過天賜良機,他們立即在選舉廣告里刊登了相關畫面,并配上這么一句:“It's time for them to go!”(他們是時候走了!)
當然,上期提過,1980年里根面帶叔叔教訓撒野小朋友式的笑容,用“你又來這一套了”這句俏皮話,擊倒在任總統卡特,又是另一個經典。
里根后來在他的自傳《An American Life》中解釋說,這句回復當時是脫口而出(my response just burst out of me spontaneously),是出于卡特接二連三誣陷他所激起的義憤。
但在之前的辯論彩排中,里根其實一直抗拒著幕僚想塞進他腦袋的排山倒海般的議題、材料及數字,絞盡腦汁想找出一句醒目、令觀眾記得和被報章用作標題的話語。里根的辯論教練Myles Martel后來透露,“你又來這一套了”這一句,其實在辯論前兩天已經想好,并且經過了反復練習。
是不是很機關算盡?但無論如何,電視辯論就是如此一門高深的學問,除了邏輯嚴謹的嚴肅論據之外,一個眼神、一種感覺、一份風采、一句俏皮話、一個觸動人心的口號,往往都是之前苦心經營的結果,亦往往因此決定一場總統電視辯論的輸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系高級導師)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