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弘:在西方影像里找尋中國歷史
自2014年起,沈弘陸續編譯、出版《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已推出七卷,呈現了 《倫敦新聞畫報》 從晚清至民國期間對中國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風貌的報道
“我很早就有一個觀點——圖像證據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們上法庭打官司,有好多東西是不能作為呈堂證供的,但圖像在很多情況下可以作為比較重要的證據”
圖/陳勁
在棕褐色、兩層高的哈佛燕京圖書館里,當學者沈弘翻看、整理美國企業家哈里·福勒·伍茲留下的1905年訪華老照片時,感受到歷史驚人的相似性。
1870年代,美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因著就業矛盾加劇,美國各地出現排華浪潮。美國國會隨后推出一系列嚴苛的排華法案,對在美華工、入籍華人以及往來兩國的中國官員、學生、商人進行各種刁難和出入境限制。
這激起了中國各界人士的憤怒。1905年,中國沿海地區出現了自發的抵制美國貨運動,大量美國貨物積壓在各口岸城市港口,食品等開始腐爛發臭。
為破解中美貿易僵局,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當即對華派出高規格的政府代表團,由時任陸軍部長塔夫脫帶隊,總統的女兒、社交名媛愛麗絲小姐擔當親善大使。
在北京城,愛麗絲一行受到慈禧太后的殷勤款待。愛麗絲到頤和園、紫禁城做客,還在宮殿里住了一晚。在鏡頭定格中,愛麗絲在古老中國的背景里留下了優美的身姿。
2012年,沈弘與美國總統塔夫脫家族的后人合著《看東方:1905年美國政府代表團訪華之行揭秘》,用250張老照片還原了這一段鮮為人知的外交大事件。
愛麗絲·羅斯福和代表團成員一起訪問紫禁城。慈禧太后給予了羅斯??偨y的私人代表以國賓待遇 圖/受訪者提供
“無名的裘德”
1977年恢復高考,已斷斷續續當了五年工人的沈弘考進了北大西語系。這一年,他23歲,掐著外語系招生年齡線,摸到了癡夢里的北大校門。
沈弘出身于杭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屬“文革”后的“新三屆”。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校長,畢業于老浙大師范學院。因著在政治運動里屢受沖擊,身為英語教師的父母擔驚受怕,從未正式教過自家孩子外語。幸運的是,家里有很多原版英文小說。為了能看懂這些書,沈弘中學起開始跟著廣播自學,有時也偷偷地在短波里捕捉另一個世界的聲音。
靠著自學,他把家里的英文小說都翻了一遍,后來又在中學圖書館里找到更多的滋養,雨果的《悲慘世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遠大前程》《大衛·科波菲爾》……讓他最為震撼和感到共鳴的,是英國小說家哈代帶有自傳色彩的代表作——《無名的裘德》。
“無名的裘德和我一樣也是一個自學者,他住在牛津大學附近,是個青年農民。因為當地一個牧師教了他一點拉丁語,他開始整天夢想能到牛津某個學院去學習。后來,他的人生好像終于發達起來,可以進到大學里去參觀。但因為婚姻關系,他還是走向了悲劇。
“我的英語都是在車間休息時間抽空學。在綢廠上夜班擋車時,一邊工作,一邊還要偷偷地背單詞。學得挺苦,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當時還是有很多夢想,夢想哪天能去北大,哪天能去牛津。到后來夢想一個一個都實現了,也是很神奇的。到了北大,就想去牛津,去了牛津,就想去劍橋,就想去哈佛、耶魯。最后,每個學校我都去過了,還在他們的圖書館里待了很久?!?/p>
1980年代初的北大條件極為簡陋。學校大食堂是一個四面用毛竹編起來的大棚,里頭沒有桌子,可以容下四五千人吃飯。每天一到飯點,打飯的隊伍排得老長老長,打完飯之后,大家就蹲在地上吃。北方的冬天風很大,一陣西北風刮過來,碗里面就蒙上一層細細的灰塵。當時實行糧食配給制,沈弘胃口大,總感到不夠吃,靠著班上女生們的調劑,得以混飽肚子。
“回想起來,那時條件確實很苦,但在精神上很快樂?!痹诒贝?,沈弘寫下第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英語作文,題目就是《我有一個夢想》?!榜R丁·路德·金的這段演講,一讀就會有熱血澎湃的感覺。所以,我就說自己過去當工人時,很想上北大,所以努力學習英語,現在終于實現了這個夢想。我說我還有夢想,我還想去牛津,還想去其他什么地方?!?nbsp;
那正是思想解放的黃金年代,校園里的氣氛非?;钴S,經??梢钥吹睫q論、演講、各種文藝刊物、寫詩。當年那些風頭上的學生后來好多成為各行各業的風云人物。
個性安靜的沈弘有自己的世界。他常常拿著幾本書,在未名湖心的小島一讀就是半天。他給自己立下一條鐵規:每天必須讀完100頁。到了周末,第一件事就是騎著自行車進城去北京圖書館借書還書,“一邊在路上騎車,一邊腦子里還在構思文章要怎么寫?!?/p>
剛進北大時,早年自學的沈弘屬于底子薄的那種,身邊都是來自各地外語學校的畢業生,有很多高干子弟,口語標準又見多識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