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業宜游,群賢畢至大灣區
越來越多的當代畢業生正選擇成為“灣區人”
求職期的前3個月,英國留學生咿咿投遞的簡歷幾乎都石沉大海。
去年秋天,在四川讀完本科后,咿咿前往英國深造。她原計劃在國外工作幾年,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攪亂了一切。
“2月份左右,我開始在英國找工作,”咿咿回憶說,“但后來英國受疫情影響很大,我幾乎沒收到什么回應?!?/p>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10月13日公布的數據,6-8月,英國新增13.8萬名失業人口,失業率達4.5%,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0.6個百分點,達到2017年初以來的峰值。在英國,有22.7萬人被解雇,裁員數創下2009年5-7月以來最高紀錄。
5月,咿咿將求職目光轉向國內,與974萬應屆畢業生一同競爭。
她整天待在家里不敢出門。在求職平臺、企業網站上一遍遍地搜索招聘信息,向7000多公里外的公司投遞簡歷,她內心十分惶恐。
面對壓力與選擇,咿咿發現,一個全新世界似乎正在向她招手。正值發展窗口期的粵港澳大灣區,在政策紅利與城市融合的作用下,建構起巨大的“人才磁場”,為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提供更多選擇。
大灣區求賢若渴。
求職者在現場查看招聘信息(圖/新華網)
希望之地
落戶條件寬松、豐厚的租房補貼、溫暖的氣候和清潔的空氣,吸引著中國人民大學2016屆碩士畢業生王旼旼南下深圳就業。
“當時找工作壓力很大?!?nbsp;王旼旼說,綜合考慮戶口、待遇、環境、個人喜好等多方面因素,她將求職目光放在京外的一線城市。最終,深圳成為就業地。
當年,對應屆畢業生來說,深圳是落戶最寬松的一線城市。2015年起,深圳還率先為新引進入戶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提供租房補貼,2016年本科生補貼標準提高至1.5萬元。
除深圳外,大灣區內廣州、東莞、佛山等其它城市,都推出了較同類城市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將其作為聚集人才的推進器。廣東因此成為多所高校除本地外就業人數最多的省份。
據中國人民大學統計,王旼旼所在的 2016屆碩士畢業生中,在廣東就業的有7.56%,比例為京外各省份第一。
無獨有偶。近幾年,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畢業生,在廣東就業的比例都是京外各省份中最高的。2019年,兩所高校畢業生在粵就業的比例分別為20.62%和17.76%。
而對明年畢業的碩士生李風和他的同學們來說,就業地選擇對象不再是單個城市,而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大灣區的規劃和實施讓我們有了更多選擇。我想去廣州或深圳,很多同學覺得在珠海、佛山發展也很不錯,去香港讀研的本科生同學也決定在廣深就業?!崩铒L說。
這得益于大灣區城市群的協同發展。根據規劃,大灣區將實現交通及基礎設施、市場、資金、人才、信息等多方面互聯互通。屆時,年輕人不再是“我在深圳工作”,而是“我在灣區工作”。
以交通互聯互通為例,據國家發改委《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復》,未來大灣區將構建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進一步為區域內居民在A地生活、B地工作的“雙城生活”減輕了交通負擔。
“疫情之前,我去香港看個展、和朋友吃個飯、掃掃貨都非常方便。我都沒在香港過夜,因為往返實在太方便了,在香港住宿成本比較高?!?nbsp;王旼旼說,如此便利的生活讓她覺得香港“并不是另一個城市,(而是)和深圳屬于同一個地方”。
而兩地居民若想更換落戶城市,未來也更加方便。據8月公布的《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的人才入戶積分,在廣州可獲累計認可。這也就是說,在杭州、蘇州、東莞和中山等地繳納的社保年限,可直接納入廣州的落戶社保年限??绲貐^落戶互認,無疑為外來人口落戶廣州又打破一層枷鎖。
現在,王旼旼“時常會有一種越努力越幸運的感受”,“在這里,你能感覺到希望,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
穗深城際鐵路(圖/新華網)
傳承之路
李風當初選擇來廣州念書,后來又想留下工作,一半原因來自父輩的經歷。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風的舅舅就離開老家去深圳闖蕩。緊接著,李風的父母和其他親戚也陸續去深圳工作。他們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謀生,制作手袋和箱包。這些產品是當年珠三角地區聞名全球的“廣貨”。
上千萬像李風父輩一樣的四川人,為掙錢養家糊口背井離鄉。如今,廣東4000多萬外來流動人口中,四川人就占了10.88%。
受此影響,李風很小的時候就來過廣東。10多年前,念小學的她跟著家里大人坐著慢悠悠的綠皮火車,去深圳和父母一起過年。
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對李風來說十分稀奇:火車站內,迎面走來一排外國人,看上去高大如巨人;火車行駛了兩天一夜,好在有大袋零食陪伴,坐在硬座上也不累;到了深圳,第一次吃到心心念念的腸粉,覺得特別美味。
經過多年打拼,舅舅擁有自己的手袋廠,將一家老小都接到深圳定居。父母辛勤工作,培養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學子。
李風與廣深的聯系越來越多。大一的暑假,李風在舅舅的手袋廠做暑期實習。大二暑假,她又在廣州實習。報考碩士研究生時,選擇了一所廣州名校。
父輩在廣東打拼的故事讓年輕一輩覺得,這是片值得為之奮斗的土地。對父輩來說,珠三角地區天地廣闊,他們得以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獲得物質條件的跨越式提升;而對這一代年輕人來說,粵港澳大灣區能夠給的不止于此,還有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遇。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是世界級的制造業基地,新興成長中的高技術產業、高端生產服務業集聚區和金融創新區域。11個城市產業各具特色,包括制造、消費、ICT、房地產、零售、金融等等,兼顧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不同專業、不同能力的畢業生都能找到合適的平臺。
生存之上,這是兩代人關于夢想的進階。
東莞長安鎮的手機殼生產車間(圖/新華網)
創新沃土
咿咿則是家族中第一個在廣東工作的成員。
咿咿在英國利茲大學就讀交通規劃與工程專業,一心想在交通規劃行業工作。搜索招聘信息時,她發現一線城市中深圳就業機會最多。6月,她終于拿到了來自深圳某設計院的offer?;貒?,兩周隔離期一結束咿咿就飛至深圳,開始了職場生涯。
第一份工作十分忙碌,偶爾壓力大得有點扛不住。但咿咿不想放棄,她想在交通規劃領域有所突破。
大灣區給了咿咿突破的機會。這里正構建由港口、機場、鐵路、高速路等組成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各個城市亦在此框架下規劃軌道交通,并推動交通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規劃的落地和實施,大灣區已然進入了創新驅動發展階段。今年9月2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創新集群百強,首次將廣州與深圳、香港組合,形成“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僅次于東京-橫濱。
以深圳為例,2016年,深圳提出“東進戰略”。其中,龍崗大運新城首居“東進戰略”最前沿,將打造為深圳東部中心核心區,形成“高等教育+高新產業”的雙輪驅動。
據龍崗區科技創新局,僅大運軟件小鎮就已有290多家企業和210多個創新創業團隊入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7000余項,創新人才總量超過6000人,孵化培育了5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再加上天安數碼城、龍崗城投大廈、啟迪協信科技園和硅谷新城,大運新城未來將聚集8000至10000家高科技企業。
在這里,一個136萬方的超級綜合體正拔地而起,將進一步推動大運新城成為深圳創新發展的“智核引擎”。這就是由世茂集團投資建設的深港國際中心。
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
項目不僅包含辦公、商業、酒店、商務公寓等多種業態,還規劃有集高科技展覽、體驗、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配建深港青年合作創業中心,并引入金融、經貿、 教育和科技等資源;在助力產學研投創完整產業生態形成的同時,推動深圳與香港青少年交流,實現港深資源、資本互聯互通。
集聚深港的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為雙方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提供有力支持,深港國際中心將成為促進深港融合、進而推動建設大灣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超級地標。
越來越多像咿咿一樣的年輕人,看中大灣區雄厚的經濟實力、領先的創新優勢和潛在的未來機遇,在這里為夢想拼搏。
宜居之所
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當代年輕人也越來越重視品質生活的需求。
來自山東的馮元,8年前來到廣州讀書,今年畢業后留在廣州工作。在此期間,馮元也在其他大城市生活工作過,但相比之下認為廣州更宜居。
馮元曾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大廠實習,通勤時間一個半小時。而在廣州工作,去位于CBD區的公司上班只需花5-6分鐘,房租還便宜了1000元左右。
馮元并非個例。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廣州的房租收入比在一線城市中最低,1公里通勤比重(37%)在一線城市中最高。
馮元還有一個在朋友看來很奇怪的關注點:街道寬度?!皬V州的街道比較窄,讓你感覺沒那么大氣,但生活氣息重一點?!瘪T元說。
王旼旼則喜歡深圳一年四季郁郁蔥蔥的樣子。
“深圳天氣真的很好,我在冬天再也不會凍得瑟瑟發抖了。這里的天氣就像深圳的人一樣,年輕有活力,充滿了生機。這些實在是太吸引人了?!?nbsp;王旼旼感嘆。
深圳是空氣質量最好的一線城市。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19年,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深圳空氣質量位列前十。今年前8月,大灣區內11個城市中,珠海、深圳、中山、惠州、江門、肇慶、東莞、佛山等8個城市空氣質量都進入前20位。
生態資源方面,珠三角 地區九座城市都已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區域森林覆蓋率達51.8%,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2平方米。
優質的生態環境為大灣區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保障。旅游業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互聯合作的先發先行產業和重要陣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在多個章節中提及“旅游”多達46次。
被譽為“灣區后花園”的江門,就憑借北緯22°的黃金度假緯度,碉樓、海島、溫泉、濕地等優質旅游資源,吸引了世茂碧海銀湖這樣的3500畝創新型文旅大盤。集“山、海、湖、泉、林”眾多稀缺資源于一體的世茂碧海銀湖,成為大灣區最大的文旅項目之一,將打造成全生命周期一站式住假勝地。
宜居,宜業,宜游,成為大灣區持續吸引優質新鮮血液的源動力。
江門世茂碧海銀湖
包容之城
生活四年,王旼旼驚訝于深圳公共圖書館的建設。
來到深圳后,王旼旼就辦理了深圳圖書館讀者證。將其與微信號綁定后,實體卡變成了電子卡。若要借書,直接在附近的街區自助圖書館掃碼就能查書、借書、還書。
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650個公共圖書館和295個自助圖書館,共同形成了覆蓋全市所有街區的公共圖書館網絡體系。
同在大灣區的東莞,則擁有653個公共圖書館,還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無人值守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因圖書館留言成為熱門話題人物的湖北人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的留言中稱“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
公共圖書館是城市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也是連接個體與城市的重要情感聯系紐帶。而深圳、東莞兩地圖書館的建設和故事,是大灣區包容、開放精神的最佳展現。
粵港澳發展至今,包容是其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海外文化不斷融合,廣府話、客家話、潮汕話、英語和葡萄牙語在此交織。
大灣區正憑借三地同宗同源、地緣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挖掘嶺南文化脈絡融入日常生活,進而消弭文化隔閡、提升文化認同。
緊跟灣區規劃,一些房地產企業也在公建配套中融入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的文化價值。世茂集團在建的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就計劃打造名為“深圳露臺”的公建配套。其中西區旨在“城市與自然共融”,突出休閑性、生態性。依托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及戶外劇場等文化設施,為青少年定制國際化藝術培養氛圍,引領城市健康文化生活,致力于打造深圳乃至大灣區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范本,提升大灣區文化軟實力。
此外,世茂深港國際中心內還規劃了深港青年合作創業中心,未來將吸引更多的深港青年交流活動及合作創新企業進駐。
有趣的是,從世茂灣區戰略項目的區位布局上,也可以看出其促進粵港澳區域文化溝通交流、融合發展的期待。
位于深港深度合作區的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位于港珠澳三地唯一陸地連接點位置的世茂港珠澳口岸城,位于“東融西聯”節點城市肇慶的肇慶世茂濱江壹號……這些位于關鍵樞紐位置的超級綜合體,或將為未來灣區人才文化的流動互通加碼,成為持續提升灣區吸引力的平臺高地。
基礎設施建設將灣區連成一片,制度變革突破讓人才流動自如,創新驅動發展助個人實現價值,優質的生態環境提供品質生活,包容開放的文化提升身份認同。追尋夢想,自在生活,越來越多的當代畢業生正選擇成為“灣區人”。
(文中李風、咿咿、馮元、王旼旼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