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懷古:北望茫茫渺渺間
朱元璋出身貧賤,一朝凌云之志得伸,自然是不愿意衣繡夜行的。他讓祖宗們安心而榮耀地躺在“龍脈”里,施展“祖宗厚德”的余澤,保佑朱家后世子孫能在江山上坐得穩些,長些。
但,似乎這“厚德”的余澤并非取之不盡,只夠用不到三百年的,直到一個悲情子孫在北京的荒山投繯自掛,斷了這條“龍脈”??磥?,什么都躲不過人間的風雨。一個“空”字誰能看得破!
責任編輯:楊嘉敏
盱眙,端坐在淮河與洪澤湖南岸。
盱眙,讀“須夷”,是江蘇淮安的一個縣,在洪澤湖邊,淮河南岸。據《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用眼睛的動作神態做地名,我不知道有沒有第二個。
曇花一現的都城
盱眙是做過都城的。
那是秦楚之際,陳勝王被殺之后,項梁聽取范增的建議,為加強天下反秦的凝聚力,迎立楚懷王的后嗣一個叫“心”的牧羊人做義帝,仍稱號楚懷王,建都之處就是盱眙。
為什么選盱眙?我推想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它在楚地。范增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陳勝、吳廣的大澤鄉,項梁、項羽叔侄的吳中,劉邦的沛,這幾支義軍的起兵之處都是楚地。加之義帝沿用懷王為帝號,更示天下以“哀兵”之意。
其次,盱眙地處東南,離秦朝統治中心很遠,且是最晚淪陷的地區,民心仍向著故國。盱眙為都,有民眾基礎。
還有,巨鹿大戰之前,項、劉與秦軍作戰,基本上都是在黃、淮之間的一片地域。盱眙北靠淮水,離戰場不遠,便于名義上號令義軍,激士氣,通消息。而且有這兩支生力軍為掩護,比較安全。后來項梁在定陶潰敗身亡,項羽、劉邦向彭城(徐州)周圍收縮,盱眙暴露,義帝才遷都彭城,結束了盱眙作為都城的歷史。
再一點,是古人的“王氣”“形勝”之說。古人大概都有一點迷信。秦始皇聽望氣的說“東南有天子氣”,就專門東巡去壓制它。楚人把名義上的反秦指揮中心設在盱眙,不知道有沒有讓讖語成真的意思。盱眙在東南,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