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傳奇 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之四·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前身為1949年7月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館藏尤以晉唐宋元書畫名跡享譽海內外。其中,兩宋時期趙佶、趙構、趙昚三代帝王書法,歐陽修、陸游等文人書法,展現宋人尚意之風,為歷代書家之典范。點擊視頻,與我們一同感受宋書意韻。

“我們今天看‘宋四家’的書法,皆發源于二王一系,但是都能跳出唐人的藩籬,各具鮮明的特色。有人說楷書成就不高,那不是宋人做不到,而是不喜歡受唐人規矩嚴格的楷書所束縛,行草一體,既非正襟危坐,又可抒情達意,正合宋人取意之說?!?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世紀下半葉,中國的政治精英和學術精英集體退出了書法領域。用藝術史家白謙慎的話來說,“今天無論哪種古代的字(帖學傳統也好,碑學傳統也好,敦煌卷子也好)為人們所喜愛所臨仿,都改變不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中國書法已不再是當代中國的社會精英所青睞的藝術?!?/p>

自東漢至初唐,支配書法史的強大藝術傳統,在幾百年間逐漸確立,中國傳統社會的精英文人由此正式進入該系統,并以此自辯——“每一個士大夫都可以根據共同的標準(這也是他自己學書時需遵循的)來判斷一件書法作品,哪怕兩人地隔數千里、時隔數百年。書法卻成了加強統治階級聯系的有力手段?!钡聡鴿h學家雷德侯因此稱書法是一種“精英藝術”。

在古代,盡管非精英階層也會有機會接觸和參與書法創作,但是除了日常書寫功能,把書法當成一種藝術品進行收藏、著錄、品評等活動,這些藝術主體終究是來自于代表上層階級的官僚系統與文人系統。隋唐以后,書法更是得以與科舉和官員考績制度建立了較為緊密的聯系。

書法史學家叢文俊指出:“在古代,統治意志一直在影響或直接干預書法活動?!泵绹鴮W者柯蒂斯·卡特認為,在中國藝術中具象表現形式的相對缺失是由于書法作為其政治權力象征的崇高地位所導致的,他引述學者理查德·克勞斯的一句話,“書法是中華帝國精英文化的權力隱喻”。

宋初,經歷五代動亂后,書法傳統一度斷裂,“趨時貴書”的風氣流行于世——一些科舉士子為博得主文者歡心,竭力模仿其字體,而主文者也借機拉攏——書寫在政治意義得到強化的同時,美學價值進一步衰落。

瑞鶴圖,絹本,趙佶,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瘦金書,又稱“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楷書字體,筆跡瘦勁,拋筋露骨。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美國學者倪亞梅認為,書法代表了一種關于個人筆跡的道德與政治意義上的古老信仰。按此說法,書寫者可以從個人或他人的書寫痕跡中,尋求某種道德和政治上的認同和訴求。

“11世紀時,歷史環境的因緣際會,使得受過高等教育并且富有雄心的政府官員通過書法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政治認同,這些歷史因素包括‘字如其人’這一傳統信條的堅持,以及這樣一種觀念的復興,即認為儒學價值應該同時體現在政治與文化之中……”倪亞梅說。

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北宋中期文人,將書法改革看作其政治與文學改革的重要部分。歐陽修行書《自書詩文稿卷》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卷中包括《歐陽氏譜圖序》和《夜宿中書東閤》兩件作品。后者寫于宋英宗繼位不久出現的一次政治危機,曾任遼寧省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的劉中澄評價此詩:“耿耿忠介之心,昭示無窮”。

作為與政治、道德關聯的關鍵節點之一,宋朝的書法樣貌明顯開始發生轉折。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沃興華說,“楷書在唐代經歷了正反合的發展過程,各種風格形式已得到充分表現,猶如一朵盛開的鮮花,精華泄盡,難以為繼了。因此,到宋代,書法家開始把全副精力投人到行草的創作和研究之上?!?/p>

以蘇黃米(蘇軾、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北宋書法家,從唐人“尚法”的天花板中,開“尚意”書風,倡導書法注重意趣和個人情感宣泄,行草書體也為這種書風提供了便利。如此一來,書法與個人品格、修養、學識乃至政治的聯結更加緊密。行至南宋,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文人困于書法的經典傳統之中,南宋書法在政治的陰霾中已呈江河日下之勢。

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曹寶麟曾不無遺憾地說:“以‘尚意’為特征的宋代書法所代表的尺牘書風,在唐人‘尚法’的豐碑巨制的映照之下,只覺得像蘭苕翡翠,而唐代,則無疑是碧海鯨魚?!?/p>

草書千字文(局部),紙本,趙佶,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圖)

“帖學”先河與經典化

“書法”一詞的沿革經歷了東漢的“書藝”,魏晉南北朝的“書道”,至于中唐,“書法”之名才開始確立和流行開來。因此,書法本身便有效法之意。

雷德侯認為,每個書寫者都必須遵循“預設”的形式?!皶宜幍那榫昂驮佻F外在世界各種事物的畫家相當不同……在封閉的形式系統中運作,除了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較他的創作?!?/p>

中國書法家向古代作品的學習自唐開始一直在以“二王”為中心的經典譜系內進行,這一由歷代名家的法帖構成的書法譜系被稱為“帖學”。與另一派別的碑學相比,帖學書派的取法對象是名家書法,碑學取法對象則是非名家書法。

沃興華認為,統治者選定的“書教”偶像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名氣,沒有名氣不能叫人隨從;二是有神秘感,似真似幻,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以改造利用。他把王羲之比喻為書法領域中的“孔子”,并引用魯迅的話,“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自從死了以后,也總是被當作敲門磚差使的”。

沃興華由此批評道:“所謂的‘王羲之’書風被統治者作為教化工具之后,就成為利祿之具,它既以平和穩定來粉飾社會的太平,又以規矩法度來奴化人們的情感?!?/p>

唐朝,太宗李世民尤其喜愛王羲之的書法,甚至撰寫了《王羲之傳論》,其中提到一句“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意思是除了王羲之值得效法,再無其他人了。帝王對王羲之的推崇,自此確定了二王的書法地位。

宋淳化三年(992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在宋太宗趙光義的授意下,翰林侍書王著匯集當時存有的被認為是最好的書法手跡,刻成《淳化閣帖》十卷。這部法帖以經典傳統的書法作品為主,包括歷代帝王、歷代名臣、諸家古法帖、二王書法作品等,有“帖祖”之稱。這些作品被上板印刷,副本賜給了達官顯貴。書法史學家陳振濂稱“他利用《淳化閣帖》,樹立了書圣和自己的權威地位”。

“《淳化閣帖》問世的動機,學習的對象是‘法書’。書法兩個字倒過來講,什么叫法書?即可取法之書,目的是作為范本學習。作為帝王的推崇,當然對中國的書法有重大的影響?!?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黃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淳化閣帖》是一部欽定選本,開始時凡官在二府以上者才能有幸得到一部,以后輾榜翻刻、風行天下,凡是學習書法的人都得認認真真地臨帖,由此登堂入室,尤其是想靠書法進身的人更得率為主來,亦步亦趁,不敢逾越?!蔽峙d華如此解釋此帖的政治價值。

曹寶麟認為,盡管因王著學識不足而造成很多錯誤,編篆失誤、摹刻失真,但它對于歷代書法名跡尤其是二王作品地位的確立,有著重要的功績。此后公私刻帖成為風尚——官方刻帖中,有北宋哲宗年間的《續法帖》、徽宗年間的《大觀帖》等;私人刻帖里,有劉沆的《潭帖》,潘師旦的《絳帖》,王采的《汝帖》等。除叢帖之外,還有某個當代流行書家的匯帖——比如《紹興米帖》,全收米芾書跡;《西樓帖》,全收蘇軾書跡。

“宋代的刻帖已成一種社會風氣,開了后世‘帖學’的先聲?!辈軐汍胝f。此后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數書家外,大部分書家都是通過刻帖來進行學習。

當書法學習者遵循這一古典傳統之后,書法維護社會整體的功能得以實現。社會普遍接受的藝術標準都建立在精英群體定義的名家作品之上,在書法創作活動中,所有的人都使用都遵循同樣的法則。如果一位文人想在書法上獲得名氣,必須仔細臨摹名家的作品,即使是疾速肆意的草書。

1103年,米芾被召入宮中任太常博士,獲得這一職務是因其書法才能。三年后,出任書畫博士。盡管米芾的政府職位并不顯赫,但與當時的知名文人均有所交集,比如蘇軾與王安石。1083年,他初次見到王安石的時候,指出其書法學自楊凝式,由此獲得了王安石的稱贊。他曾批評《淳化閣帖》棄優而取劣。

“西洋文字的手寫體中,某種簡寫或速寫形式,是在一段時間內自動并且一般說來是無意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崩椎潞罘治?,“而中文書寫中,所編纂的縮寫和簡寫體系存在于古典傳統的名作中。某書家如想簡寫筆畫,他幾乎從不自行創造,而是遵循預定的樣式。如果他偏離標準太遠,他的字馬上就無人辨認了?!?/p>

歐陽修與友人石介曾有一場著名的書法辯論,可以看出文人對“書法典范”的意義,這種典范早已離開純粹的美學討論,進入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標準當中。歐陽修看到石介的字跡“駭然不可識”,由此連發三問:書者不會寫字嗎?書法有這樣的規則嗎?古人有這樣的先例嗎?歐陽修認為,石介書法怪異,“以其直者為斜,以其方者為圓”,違背傳統“常法”,有可能會帶壞后生學者。

即便身為知名學者并師從于經典帖學系統,石介的“怪異”書法風格仍然難以為正統所賞識,更遑論那些脫離帖學系統之外的“無名氏”。從這個角度來說,宋代帖學的盛行或也為之后的“碑帖之爭”埋下了伏筆。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高翔分析,傳統作為學習范本的法書,以名家作品為主,黃庭堅大字就主要取法自《瘞鶴銘》。即使是無名氏的作品,也往往被后人攀附于名家之上,《淳化閣帖》中不少作品,就托名倉頡、孔子、蔡文姬,以及“山中宰相”陶弘景。

黃惇認為,宋代的了不起之處在于,蘇東坡《西樓帖》、米芾《紹興米帖》等在當時已入帖學系統。

“中國古人品評書法都在看有沒有傳統,取法如何,技法到什么高度。只有技法沒有個性,可以列入能品,如果技術上都不夠高,連能品都排不上,就不入品了?!秉S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白謙慎曾在書中通過虛擬王小二的故事,闡述將同時代不知名人物的作品納入書法經典系統可能出現的問題——“善書者的看家本領是技法,以及對歷代名作和流派的傳承及與之相關的種種意境趣味的理解(比如說,他們不但了解《蘭亭序》、《祭侄稿》的基本筆法,而且還知道它們的審美價值)?!?/p>

“凝聚了千百年智慧的‘與古為徒’變成書家潛意識的一個部分,這一潛意識會本能地告訴他們,哪些東西可學,哪些不可學,這本不需更多的言辭來解釋?!卑字t慎說。

“無名氏沒有感召力,無名氏怎么能夠影響文人士大夫?一個無名氏寫得再好,也不可能成為書法經典。黃庭堅推崇《瘞鶴銘》,不知作者為何人,所以他要附會于王羲之,向壁虛造,如此才能讓文人看好《瘞鶴銘》?!秉S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自書詩文稿(局部),紙本,歐陽修,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圖)

書風與人品的典范準則

唐穆宗曾詢問書法家柳公權如何用筆,柳公權卻談到人格在書法中的作用:“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p>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系教授邱振中舉例,一位書法家談到張瑞圖時說,看到他的字就想到他在魏忠賢門下奔趨的丑態,“從蔡京、秦檜的書法構成中,我們無論如何也找不出判斷一位品行低劣的權臣的根據。人們對他們作品的鄙視,并非由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所致,而僅僅是自身道德規范對作品的投射?!?/p>

盡管書風與人格并無天然聯系,但在書法研究者看來,這種聯系幾乎是直接和有效的判斷標準。在中國書論當中,書品與人品之間的關系,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倪亞梅認為,書法典范的選擇必須建筑于書法家的品格之上,不僅僅基于書法上的美感,“學習者總是希望書法風格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自己的人格。如果他想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勢必就要從書法史上選擇一個有美德聲望的典范?!?/p>

高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書法的道德意義在宋代被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與之呼應的是宋代的古文運動和理學思潮?!八未鷷暂d道的標志事件則是顏真卿被封圣,成了和王羲之并峙書壇的雙圣?!?/p>

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開年大展聚焦中國書法,這場展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實際上,顏真卿的書法并未收錄進《淳化閣帖》中,他在宋朝的書法地位,是由歐陽修、蘇軾為代表的幾位重要文人重新建立起來的。

“在中國歷史上,顏真卿的書法不是都以最高標準被接受的,他與王羲之的書法不太一樣,他是到宋代被推到高位。顏真卿楷書端莊,像官員正襟危坐,具有忠臣烈士的意象,有儒家色彩。但是很奇怪,后世最重要的幾位對書法有精深研究的帝王,譬如宋徽宗、康熙、乾隆,他們喜歡的書法家都不是顏真卿?!?黃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雷德侯認為,八世紀,顏真卿首先與二王傳統分道揚鑣。顏書的一個源泉是南北朝分裂時從南派傳統獨立發展起來的北派石刻風格。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風格,南唐皇帝李煜稱顏真卿書法如“扠手并腳田舍漢”。但是,宋代文人似乎更欣賞顏體:厚重而穩定,圓潤的中鋒用筆開放均衡,擁有穩定垂直的中軸線。

倪亞梅分析,王羲之是貴族和道教的代表,書法風格罕有樸素、莊嚴的儒家氣息,卻被許多皇帝推崇。但是,這種書法無法寄托士大夫的某種政治意圖?!八麄兊念I袖候選人必須是一個靠才華和教育登上歷史舞臺的人,這個人的一生都要致力于維護思想與行動的儒家傳統,并且要以莊重強勁的書法風格在當時聞名于世?!鳖佌媲渚瓦@樣走向了與二王并列的神壇,成為書法楷模和政治楷模。

歐陽修尤其稱贊顏真卿的書法,認為其代表了宋代知識分子所崇尚的精神人格:“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蓖瑫r,歐陽修也批評王羲之時代的“人格”與書法風格:“又南朝士人氣尚卑弱,字書工者率以纖勁清媚為佳,未有偉然巨筆如此者?!?/p>

美國漢學家艾朗諾提到,歐陽修為出自顏真卿筆下的23件碑文撰寫了跋尾,超過了藏品中任何其他的書法家?!八麑㈩佌媲涿枥L成一個儒家楷模,要從其書法來感受其偉大的人格特征。這種人格特征,有時候體現于碑文的內容,更多時候與內容無關;在歐陽修眼中,書法本身就傳達出了顏真卿令人敬仰的人格品質”。

倪亞梅有另一番判斷:“顏真卿的書法風格,以及他的聲譽所具有的符號價值,都是可以靈活變通的工具:歐陽修將‘顏體’作為在藝術上抨擊院體風格的利劍;同時,他又將顏真卿的聲譽作為防御對他背信棄義的控訴的盾牌?!?/p>

蘇東坡在《書唐氏六家書后》提到:“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敝档米⒁獾氖?,杜甫與顏真卿的接受史類似,也是在宋朝聲名大顯。

1120年左右,由宋徽宗主持編篆《宣和書譜》,其中收錄士大夫文人對顏真卿的觀點。1185年,皇室匯刻的書法叢帖中第一次出現了顏真卿的作品。至于南宋,留元剛編《忠義堂帖》集顏真卿墨跡。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經歷也能夠表明南宋讀書人選擇顏真卿的理由:“余少時喜學曹孟德書,時劉共父方學顏真卿書,余以字書古今誚之,共父正色謂余曰:‘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p>

曹寶麟統計過,自北宋南渡的士人中,達官貴人學蘇東坡居多?!疤K字相對而言比較平正豪邁,而東坡的道德形象又與顏真卿相近,這應是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根本原因?!?/p>

“蘇黃米蔡,蔡是蔡襄,歷史上也有說是蔡京,但是人品不好,將其拿掉了。蘇黃米蔡之所以被人認可,起碼沒有人品上的詬病,而且在藝術上成就很高。南宋時,有人說秦檜字寫得也不差,可是在歷史上就慢慢地消失了,沒有給他應有的地位,因為人品不好?!秉S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客觀地說,四個人里,蘇東坡的書法地位成就可能不一定是最高,但是把他擺在第一個,這與人品是相關的?!?/p>

從遼博藏品宋高宗《草書洛神賦卷》、孝宗趙眘《草書后赤壁賦卷》便可窺見二人的志趣。高宗書法初學黃庭堅,中轉向米芾,后轉回二王,也曾寫《草書后赤壁賦卷》。東北師范大學博士郭薇認為,“宋高宗趙構書寫蘇軾的《后赤壁賦》,與書寫《詩經》的意旨當是一樣的,那就是要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來表明南宋王朝的思想意識,引導民眾,喚醒文人的‘忠義’思想,鼓勵文人要像蘇軾一樣為國盡力,謀求南宋王朝的國富民強?!?/p>

自書詩卷(局部),紙本,陸游,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圖)

尚意讓位于圣賢與天理

歐陽修曾遺憾地說:“自唐末兵戈之亂,儒學文章掃地而盡。圣宋興百余年間,雄文碩學之士相繼不絕,文章之盛遂追三代之隆。獨字書之法寂寞不振,未能比蹤唐室,余每以為恨?!?/p>

盡管當朝政治審美對書法的統攝力顯而易見,但是書法的美學價值仍是其本質。書法的關鍵沿革,仍然來自士人獨特的個人審美趣味。宋朝的書法從唐代正統的桎梏中掙脫出來,接續五代斷掉的書法傳統,離不開新的書學理念的誕生。

“我們一談到宋代書法,就說宋代書法與以前的都不一樣,首先想到的是蘇軾、黃庭堅。但很多人不知道宋代離唐代很近,宋代初期很多人受唐代書法很大的影響。宋代繼承了唐代的結果,呈現出一個樣貌。在唐代以前的一千多年里,字體大概每三四百年就發生一次大的變化?!鼻裾裰袑δ戏街苣┯浾哒f,“為什么大家很注意宋代,因為這個變革已經成熟,比如唐代楷書的成熟和運用,到宋代以后,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動搖的觀念和原則。蘇軾說,書法全都在楷書里,你拿點技法出來,那就是其他字體了,就是行草書了?!?/p>

清人梁巘《評書帖》中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態”。

黃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宋人尚意的觀點,晚到清人梁巘提出,而梁巘的來源是明代董其昌所說的“晉人書取韻,唐人取法,宋人取意”。黃惇認為,“取”比“尚”準確,以韻、法、意三個概念來觀照書法史,并為此定下了基調,而往后添加任何其他內容,都會曲解董其昌原意。

董其昌的原意指的是宋人在晉、唐人的基礎上著重闡發“己意”,這也將中國書法帶入一個新的高度?!拔覀兘裉炜础嗡募摇臅?,皆發源于二王一系,但是都能跳出唐人的藩籬,各具鮮明的特色。有人說楷書成就不高,那不是宋人做不到,而是不喜歡受唐人規矩嚴格的楷書所束縛,行草一體,既非正襟危坐,又可抒情達意,正合宋人取意之說?!?/p>

除了前述質疑盲目追隨“二王”書寫經典的自覺意識,禪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中流行也起到了頗為重要的作用。禪宗的解放心性、發掘本心、拋棄成法、頓悟等觀念影響著北宋文人的審美。蘇軾重要的書法觀之一“我書意造本無法”便是“尚意”書法觀的代表。書法與個性、道德、文學修養等密切相關。

書法家黃君認為,宋代以前的書法基本停留在趣味性和功用性上,以及自然審美創作的范疇?!八未说摹幸狻皇呛唵蔚囊饽?,而是一種人格化的個性審美理念,上升到了文學的意境以及人格的獨立精神”。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祥俊稱其為“文人書法與世俗書法的分途”。文人書法與世俗書法的分途類似于元代以后文人畫與行家畫的分途,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審美風尚占主導,這對于中國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這種自覺化書法審美風尚仍然是脆弱的,極易受帝國政治風氣的影響而動搖。米芾在《書史》中曾抱怨:“宋宣獻公綬作參政,傾朝學之,號曰‘朝體’;韓忠獻公琦好顏書,士俗皆習顏書;及蔡襄貴,士庶又皆學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學其體?!?/p>

“中國古代是帝王統治的封建社會,一定程度上,它是按照統治階級的審美意識來判斷美的?!秉S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現象,歷史上凡是字寫得規整一路的,大都位居顯要,且仕途平穩,凡是字寫得狂放一些的,大都仕途顛躓,甚至根本就進不了衙門,如顏真卿、蘇軾、楊維楨、徐渭、八大山人、金農、鄭板橋、康有為等。書法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書法也可以覘測一個人的命運?!蔽峙d華感嘆,“(古代)社會在對循規蹈矩的藝術家誘以高官厚祿的同時,對有個性有思想的藝術家卻一腳踢開,甚至舉起法網,社會對書法風格的選擇實際上是統治階級對倫理規范的選擇?!?/p>

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有宋朝“四大書家之外最具成就的書法家”的美譽,他的書法以瘦金書和草書見長。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題詠》是“瘦金體”的代表,字形偏正方瘦、勁爽挺拔,且側鋒如蘭竹,橫筆帶鉤。另一館藏《草書千字文》,后世評價為“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騰猿過樹,逸虬得水”“或連或絕,如花亂飛”……

盡管達到了帝王書法的高峰,但是書法在宋徽宗時期仍是粉飾點綴,曇花一現。

沃興華認為,“南宋一百五十余年,可以稱述的書家或多或少地受蘇、黃、米三家的影響,想跳出這個圈子而卓然名家的一個也沒有,普遍的水平因為規規矩矩的模仿而顯得拘謹呆板……蘇、黃、米三家書風到南宋末期,在一大批循規蹈矩的‘孝子賢孫’們的手中,已變得陳舊和僵化,失去生命活力,奄奄一息了?!?/p>

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南宋書法名家作品較多,包括朱熹書《翰文稿》、陸游《自書詩卷》、張即之書《杜甫卷》、文天祥書《木雞集序》,但終因政治和國力不濟,這時期書法難以再現北宋時的書法輝煌。

曹寶麟認為,南宋書法出現江河日下之勢,一個根本的原因是“藝術思想的變化”——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對書法的解釋和評價標準,信奉“心正則筆正”的教條,并以用筆不正來反證其心不正。

“字被蘇、黃胡亂寫壞了。近見蔡君謨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本朝如蔡忠惠以前,皆有典則。及至米元章、黃魯直諸人出來,便不肯恁地。要之,這便是世態衰下,其為人亦然?!敝祆湓绱嗽u價北宋四大家的書法。

“朱熹寧可全盤肯定蔡襄,也不放過時時對蘇、黃、米橫加貶責。他贊揚書名不大的韓琦,甚至極口稱賞根本不以書法聞名的曾鞏,歸根結底即是因為他們字跡端正,有居敬之心。因此,品評是非取舍的標準到南宋已完全顛倒,而這所謂標準一旦借助學術正統的力量傳播并深入人心,那么書法的藝術生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辈軐汍胝f。

李祥俊談到兩宋士大夫“意”的分裂,從歐陽修到蘇軾、黃庭堅的文人之“意”,到司馬光、王安石的治世之“意”,再到與程顥、程頤的道學之“意”產生對立。寄寓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懷的尚意,最終讓位于圣賢和天理?!爸祆浒巡滔逯笈d起的宋代‘尚意’書風一筆抹殺,蘇軾等人只是一些無益于世道人心的文人,他們的書法偏離了儒家溫柔敦厚的中庸之道,這也可以看作是‘尚意’書風在南宋之后即迅速衰歇的重要原因之一?!?/p>

“宋人講究修養,這是宋代美學思想里重要的一點。人生的很多體會、感情經驗怎么才能進入書法里?中國有兩句話:一句叫人書俱老,一句叫書如其人。書法里能反映一生的人生經驗,所以叫人書俱老,后來這個說法就變了,慢慢變成書如其人。這兩個表現人的精神生活和完整人生的命題正是書法最重要的命題?!鼻裾裰袑δ戏街苣┯浾哒f。

(參考書目:雷德侯《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白謙慎《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黃惇《中國書法史》、艾朗諾《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邱振中《書法》《書法的形態與闡釋》;沃興華《中國書法史》、倪亞梅《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