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民生是民俗文化的根基
“保衛春節”不能為傳統而傳統,“改造春節”不能惟文化而文化,脫離民生的“傳統”是脆弱的,是缺乏認同感和傳承力的;脫離群眾生活需要的“文化”是虛假的,是缺乏感染力、號召力和凝聚力的。
春節期間,某些專家學者再次呼吁“保衛春節”,且建議“改造春節”,怎樣保護,如何改造,專家學者們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法;還有人發出“春節如何走向世界”的聲音,但沒有提出走向世界的路徑。帶著疑問,我在網上瀏覽有關春節的新聞報道,琢磨節日風俗,用心體察春節的實質,恍然大悟,春節民俗是人民群眾生存方式、生產力水平、生活質量、生活情趣與價值觀的集中表現,節日風俗是民生狀態的一面鏡子,而民生是民俗的根基。
春節是中華民族具有四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以歷法、節氣、農時為軸線,居“四時八節”之首。辛亥革命以后,根據“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原則,民國政府采用公歷紀年,將農歷正月初一使用的“元旦”的“帽子”歸“洋歷”元月一日使用,定春夏秋冬為四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 1949 年 9 月 27 日,人民政協一次會議正式將春節作為重大節日規定下來,通令全國施行,春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以春節為中心的祭灶、除夕、春節、破五、人日、立春、元宵等一系列節慶構成一個盛大的喜慶節日群。莊嚴的祭祀、慶典、拜訪等活動以掃塵、居飾(春聯、年畫、窗花、貼福字)、購物、穿戴為前奏,以飲食、禮儀、娛樂等吃喝玩樂世俗活動為載體,核心價值觀圍繞并體現民生,民以食為天,民以樂為趣,春節的“原生態”就是民生。在人民群眾的私人生活領域里,家庭保障機制、血緣歸屬、鄉里認同、朋友互助體系對穩定基層社會,和諧社區(村組家族)群眾關系,提高民眾生存質量,降低發展成本,抵御生產生活風險,增加生活情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過春節是對家庭、家族、親戚、鄰里、朋友等互助自治“體系”的年度維護、修復、提升和加強,其中包含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感恩回報等精神意義,歸根結底,皆屬民生范圍內的私人事務或公私兼顧的事項。
法定節慶是官方與民間共度的節慶,是公共管理服務機構與民眾互動、聯動的節日;節日的內容、形式和質量也是與時俱進的。作為法定節慶,春節也是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責任和義務,關心群眾生活,以此聯系群眾,團結群眾,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穩定的最重要的節日。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訪貧問苦,看望慰問有功人員和先進模范人物;各有關部門保障市場供應、公共安全、交通暢通和公共衛生,督促兌現民工工資,分配廉租房,慰問節日堅持工作的商業、能源、交通、通訊等服務業職工;公益事業管理機構和群眾團體開放公共娛樂場所,組織群眾性娛樂活動。這一切約定俗成的行動、活動和措施的核心意義就是保障并改善民生。
存在決定意識,生活決定風俗,民生決定民風。人是人文的載體和根本,傳統文化保護應以人為本,移風易俗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本,春節也不例外?!氨Pl春節”不能為傳統而傳統,“改造春節”不能惟文化而文化,脫離民生的“傳統”是脆弱的,是缺乏認同感和傳承力的;脫離群眾生活需要的“文化”是虛假的,是缺乏感染力、號召力和凝聚力的。
世界對一個民族文化的認同主要來自這個民族對于人類社會的貢獻,這個貢獻的本質是對世界大家庭的民生的促進?!按汗澣绾巫呦蚴澜纭?,主要看中國如何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看中國人對國際社會提供的商品、服務、資金、技術、學術、藝術和制度的數量與質量,不是靠嘴皮子說出來的,空想與狂熱更是毫無意義。
春節是中華民族具有四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以歷法、節氣、農時為軸線,居“四時八節”之首。辛亥革命以后,根據“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原則,民國政府采用公歷紀年,將農歷正月初一使用的“元旦”的“帽子”歸“洋歷”元月一日使用,定春夏秋冬為四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 1949 年 9 月 27 日,人民政協一次會議正式將春節作為重大節日規定下來,通令全國施行,春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以春節為中心的祭灶、除夕、春節、破五、人日、立春、元宵等一系列節慶構成一個盛大的喜慶節日群。莊嚴的祭祀、慶典、拜訪等活動以掃塵、居飾(春聯、年畫、窗花、貼福字)、購物、穿戴為前奏,以飲食、禮儀、娛樂等吃喝玩樂世俗活動為載體,核心價值觀圍繞并體現民生,民以食為天,民以樂為趣,春節的“原生態”就是民生。在人民群眾的私人生活領域里,家庭保障機制、血緣歸屬、鄉里認同、朋友互助體系對穩定基層社會,和諧社區(村組家族)群眾關系,提高民眾生存質量,降低發展成本,抵御生產生活風險,增加生活情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過春節是對家庭、家族、親戚、鄰里、朋友等互助自治“體系”的年度維護、修復、提升和加強,其中包含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感恩回報等精神意義,歸根結底,皆屬民生范圍內的私人事務或公私兼顧的事項。
法定節慶是官方與民間共度的節慶,是公共管理服務機構與民眾互動、聯動的節日;節日的內容、形式和質量也是與時俱進的。作為法定節慶,春節也是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責任和義務,關心群眾生活,以此聯系群眾,團結群眾,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穩定的最重要的節日。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訪貧問苦,看望慰問有功人員和先進模范人物;各有關部門保障市場供應、公共安全、交通暢通和公共衛生,督促兌現民工工資,分配廉租房,慰問節日堅持工作的商業、能源、交通、通訊等服務業職工;公益事業管理機構和群眾團體開放公共娛樂場所,組織群眾性娛樂活動。這一切約定俗成的行動、活動和措施的核心意義就是保障并改善民生。
存在決定意識,生活決定風俗,民生決定民風。人是人文的載體和根本,傳統文化保護應以人為本,移風易俗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本,春節也不例外?!氨Pl春節”不能為傳統而傳統,“改造春節”不能惟文化而文化,脫離民生的“傳統”是脆弱的,是缺乏認同感和傳承力的;脫離群眾生活需要的“文化”是虛假的,是缺乏感染力、號召力和凝聚力的。
世界對一個民族文化的認同主要來自這個民族對于人類社會的貢獻,這個貢獻的本質是對世界大家庭的民生的促進?!按汗澣绾巫呦蚴澜纭?,主要看中國如何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看中國人對國際社會提供的商品、服務、資金、技術、學術、藝術和制度的數量與質量,不是靠嘴皮子說出來的,空想與狂熱更是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