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基層公共衛生怎么變?

抗疫至今,部分基層疾控具體可感的變化是每個月多了三百元抗疫津貼,除此之外,“疾控系統還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改變”。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此次防疫過程中發現,“醫共體”是可以延續的改革之路。

多名醫療管理及保障專家分析,統籌醫保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就是把公共衛生的錢跟醫保的錢放到一起用。目前仍在討論階段。

發自:成都

責任編輯:張玥

2020年9月,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曹洼村,一位村醫在去村民家問診的山路上。 (東方IC/圖)

新冠疫情持續逾半年,許多城市早已恢復往日生機,一些地方甚至已經摘下口罩自由呼吸。但是,疫情只是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

2020年9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署名文章《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文中首先講到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從這次疫情防控斗爭看,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特大疫情面前,暴露出能力不強、機制不活、動力不足、防治結合不緊密等問題。這些也是老問題,現在到了下決心解決的時候了?!?/p>

后疫情時代,基層公共衛生有哪些變化?

基層“醫共體”起效

在此次防疫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現了可以延續的改革之路——縣域“醫共體”。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指的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點、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它們星羅棋布,輻射到中國的每一處土地上。相比省市級大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離人群最近。

2020年9月23日,在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等多家主辦方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健康縣域大會”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總醫院一名醫護工作者說,“讓‘關口前移’,關鍵是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水平和疾病診斷的準確性”,“醫共體”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經過這次疫情成了應對突發傳染病的寶貴經驗。

“醫共體”這一概念出自于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意見》,明確在縣域組建“醫療共同體”,重點探索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一體化管理。2019年,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文件,要求組建“緊密型縣域醫療共同體”。

大年初五(2020年1月29日),江蘇省江陰市的一個鄉下(現升級為街道)發現了全市首例新冠疑似病例。江陰市是一個縣級市,由無錫市代管。

“首個病例差點漏掉?!睂O軍衛回想,幸好他們及時搭建了遠程會診平臺——多個市級專家點對點會診群。它將全市所有鄉鎮醫院和市里的專家組拉到一起,24小時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