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改革再回首:
“要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我們不能只吃黃浦江的魚,還要吃太平洋的魚?!?br />
“深圳的領導是從工業區起來的,深圳就是幾個工業區逐漸聚合成的大城市,你說它朝氣蓬勃也好,不守規矩也好,但是野蠻生長,它更相信和鼓勵市場的力量?!?br />
“深圳的做法就是不斷完善市場。如果不能讓市場定價,而是市長定價,我們這個機制就沒有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顧策
上海陸家嘴夜景(2019年11月5日攝)。
2020年,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的節點。
10月16日下午,在由澎湃新聞和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再學習,再改革,再開放——浦東與深圳聯動創新研討會”上,親歷浦東和上海改革的“操刀者”在現場講述了他們的改革經驗。
關于上海和深圳,在研討會現場,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總結是“上海井然有序,深圳野蠻生長”。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海聞點出了兩座城市的一個區別,深圳最強的前十大企業中,六家是民營企業,還有個別民營企業是被國有化的;而上海最強的十個企業中,只有第十名復星國際是民營企業?!斑@可能就是上海和深圳的差別?!?/p>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說,1983年,有學者討論為什么上海沒有做成特區,應是因為當時上海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有將近17%的全國財政收入來自上海,不能把它作為試驗田。在國內改革中,上海往往擔負著實現“國家戰略”的責任,深圳則更勇于嘗試,需要走在前面去試驗。
兩位城市改革“操刀者”的發言,則分享了他們的改革經驗。他們是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和深圳市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發展規劃委員會主席唐杰。南方周末記者整理如下。
趙啟正:“浦東是在國際局勢的逆風中前進的”
上海浦東新區和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時間雖然有十年之差,但存在更深層次的聯系。甚至可以說,沒有深圳的成功,中央無法下決心開發開放浦東。
反映浦東開發開放成果的數據有很多,比如說浦東的GDP增加了兩百多倍,但這些數字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這些數字是一目了然反映成果的,但我今天主要談談思想深處的體會。
我把成果分成兩種,一種叫“硬成果”,是一目了然可以看到的數字和照片;一種叫“軟成果”,就是當時面對困難時的解決思路、方法、體驗。
關于“硬成果”。到2009年,把南匯區并入的時候,浦東的整個經濟規模是原上海的兩倍。這個我是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用模型算的,比較可靠。
當時我們說浦東要有三個先行:金融先行、高技術先行、基礎設施先行。但我們當時對金融并不是很了然,并不知道能做到世界第幾。在最新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