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扶貧,9個月1715億——不同于主戰場的現有模式
除了“減貧帶貧機制”,扶貧產品還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安全合格,二是價格要是同規格、同品種、同質量產品的平均水平。
“消費扶貧”不同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圍繞扶貧主戰場的既有模式。
發自:甘肅、重慶、廣東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0年9月25日,紅葉落索的西秦嶺秋意漸濃,雨一場接著一場,貧困戶張輝家前院里滯留著的三百多只土雞,好幾天都沒見著太陽了。
張輝所在的李家山村,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陳院鎮。登記在冊九十余戶,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21戶。2018年,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引導貧困戶散養土雞,借助當地的電商平臺,2020年起,土雞已銷向全國。
李家山的脫貧路徑,已成為當地“消費扶貧”的典型。不同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圍繞扶貧主戰場的既有模式,消費扶貧面向廣闊的消費市場和13億消費者,既是脫貧攻堅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有機組成。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1月下發了深入開展消費扶貧的指導意見,消費扶貧進入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
2020年8月10日,國務院扶貧辦召開全國消費扶貧行動現場推進會,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提出,要大力打造以“三專一平臺”為重點的消費扶貧行動,
“三?!奔聪M扶貧專柜、專館、專區,是扶貧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甘肅省成縣陳院鎮黨委書記鐔云強在直播中推薦李山土雞。
無奈的選擇
陳院鎮黨委書記鐔云強在農村工作了16年,曾帶領群眾嘗試種植過不下三十種致富作物,也經歷過多次失敗——魔芋種子在運輸過程中被損壞,倒春寒導致蜜蜂無蜜可采,豐收的幾百噸核桃滯銷……
頻繁的失敗令鐔云強格外抗拒風險,傾心于訂單農業,希望在種子播下前就把收成預售出去,買家大多是食品加工廠、縣城里的餐廳或是外地的藥材商。
然而,山高路遠的李家山村耕地稀缺,莊稼還時常被野豬糟蹋,難以承接菌菇、中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