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和飛機、特務斗智斗勇” | 抗美援朝70周年⑦
責任編輯:姚憶江
我叫楊慶茂,今年88歲。我于1950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并于1951年1月5日夜里隨大部隊進入朝鮮,成為一名后勤運輸兵。
白面、大米、炮彈、膠鞋……火車拉來了一車車軍需物資,我和戰友們用肩扛、用手提、用小推車運,“螞蟻搬家”一樣把他們分裝到汽車、卡車上,再轉運到前線。
跟前線戰友“刀對刀、槍對槍、炮對炮”相比,我們后方的戰斗沒那么激烈,但也面臨著飛機轟炸和特務破壞的威脅。很多戰友因此犧牲,我也多次死里逃生。戰爭結束后,我因為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不過,很多當時跟我一起扛炮彈犧牲的戰友們卻看不到了。
抗美援朝老戰士楊慶茂
扛過“喀秋莎”炮彈
我是遼寧海城縣南臺鎮人,在家里排行老四。1950年秋天,美國的飛機已經過了鴨綠江,東北人擔心戰火燒到國內來。1950年底,我剛滿18歲就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經過一個月集訓后奔赴朝鮮。
我隨大部隊先從遼寧丹東乘火車到朝鮮新義州,然后從這里下車徒步行軍。大概六七天后,我們到達了第一個目的地,一個叫做“三登”的車站。這里距離平壤北部約一百多公里,火車會將大批軍需物資運到這里。我們的任務就是把物資卸下,然后裝到卡車上,再由汽車兵送到前線。
物資從火車上卸下來,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似的。像“喀秋莎”火箭炮彈,一個箱子裝兩發,一發炮彈能有一人多高。再說白面,一開始200斤/袋,我根本扛不動。后來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