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神器”來了!北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配置AED設備
據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衛健委消息,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完善軌道交通急救設備配置,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治機制,10月27日起,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以下簡稱AED)工作。
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設備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這一消息得到了網友的點贊支持。
北京市地鐵站此前發生過幾起乘客心臟驟停事件,可見加裝AED十分必要!
案例一
2020年9月25日上午,在北京地鐵13號線霍營站,一名45歲男子突然暈倒,現場乘客將其抬上站臺,而后有兩名熱心群眾先后對其實施心肺復蘇。約半個小時后,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并將其送往醫院搶救。遺憾的是,該男子被送醫之后,仍因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案例二
2019年11月29下午,北京地鐵2號線一名61歲男性乘客心臟病突發,于和平門站開往前門站區間倒下。經群眾、地鐵工作人員、急救人員搶救無效,14時57分被宣告死亡。
案例三
2019年3月8日,29歲小伙小張在昌平東關地鐵站坐車時忽然倒地,地鐵站工作人員見狀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等救援人員趕到時,小伙已無生命體征,經確認,其屬于猝死!
國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人。
一般而言,心臟驟停超過4分鐘,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鐘就會腦死亡。病人心臟驟停1分鐘內施救的成功率大于90%;4分鐘內施救,60%成功率;6分鐘內施救,40%成功率。急救反應時間越短,搶救成功率越高。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
在救命的“黃金四分鐘”內,正確使用AED和實施心肺復蘇,能極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達到挽救生命、減輕傷害的目的。
據了解,北京市本次AED設備安裝工作按照“試點先行,分步推進”的原則,以每站1臺AED設備的配置標準,分三階段有序實施。
①2020年底前,完成地鐵1號線、2號線、13號線、4號線、大興線、大興機場線、燕房線等7條線路104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
②2021年底前,完成地鐵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首都機場線、八通線、14號線、16號線等10條線路229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設備覆蓋率達84%。
③2022年底前,完成地鐵15號線、昌平線、亦莊線、房山線、S1線剩余5條線路65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我市軌道交通路網地鐵車站的AED全覆蓋。
除了增配設備,這些AED設備將會納入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與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體系的聯通,急救調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設備的定位及狀態,下一步將匯總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公園等公共場所所有AED設備的聯網信息,形成全市范圍內的AED地圖,便于市民第一時間獲悉周邊AED設備的位置及是否可用,切實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