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犧牲的戰友,我們是幸運的”丨抗美援朝70周年⑧

責任編輯:姚憶江

我叫趙英遠,今年89歲,1950年參軍。我原來是23軍202團的文化教員,1952年調入師部醫院參加抗美援朝。

當時我們的野戰醫院距離前線僅有數公里,因條件有限,只有輕傷員能就地治療,重傷員只能轉運后方。在艱苦的環境中,我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醫院沒有血庫,醫護人員就輪流獻血;缺少蒸餾水,我們就架起大鐵鍋燒出蒸汽自制。為防止敵機“一窩端”,我們把病房建在不同的山頭……

抗美援朝老戰士趙英遠。 (南方周末記者 麥圈/圖)

夫妻同時入朝

我的老家在安徽巢縣,我和丈夫都是23軍202團的。當時他在團部做組織工作,我做宣教工作。我倆于1952年9月結婚,沒過幾天就收到了23軍要入朝作戰的消息,隨后我倆就一起去了朝鮮。

我們大部隊先在江蘇太倉集結,經安東進入朝鮮,然后朝“三八線”進發。行軍路上有很多美國飛機,日夜在天上飛,我們一直是“夜行晝伏”。一般都是晚上五六點鐘開始走,到早上五六點才休息。朝鮮山多,行軍的時候,我們就穿行在山里,經常要爬山下山。

入朝的冬裝已經發了下來,棉衣棉褲加起來有8斤重。除了冬裝,每個人還要背自己的背包,還有1支十字鎬,大概有十幾斤。夜里走著走累了,后面的同志打瞌睡,一頭趴到前面的同志身上。好不容易到達一個休整地點,可還沒放下背包,飛機又來了,只能立馬四處疏散隱蔽。

美國飛機發現一點點火星就丟炸彈,為了防止暴露目標,很多男同志想抽煙都不能抽,晚上住宿的時候也不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