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新著《藝術家們》,用“兩支筆”描繪激蕩的藝術人生
近日,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端囆g家們》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和事業為軸,講述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也呈現了同時期國內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
這部長篇小說是馮驥才先生醞釀數十年的心血之作。作者在精彩的故事中,融入了對于繪畫、文學、音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獨特體悟與思索。馮驥才在自序里寫道:“我一直想用兩支筆寫這本小說,我的話并非故弄玄虛。這兩支筆,一支是鋼筆,一支是畫筆。我想用鋼筆來寫一群畫家非凡的追求與迥然不同的命運;我想用畫筆來寫唯畫家們才具有的感知?!?/p>
馮驥才藝術人生的澎湃之作
馮驥才曾稱,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教育是他的“四駕馬車”。他自幼習畫,師從名家,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專業修養。上世紀90年代初,馮驥才曾在國內外多地舉辦個人畫展,反響巨大。在社會轉型時期,馮驥才對國內繪畫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探索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現代文人畫方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繪畫、音樂等藝術家是國內文學作品中較少聚焦的群體,而集文學、繪畫等多種才能、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馮驥才,有著書寫這個群體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
《藝術家們》塑造了國內作品中少有的藝術家形象,也第一次全面呈現了他們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作品中的種種生活情境、創作困境、情感經歷、商海博弈等,都是首次呈現于讀者面前。就個人經歷與精神追求而言,這部小說可謂是凝聚了馮驥才五十多年藝術生涯的澎湃之作,也是他表達個人美學理想、展現藝術心得感悟的心血之作。
2020年6月19日晚,馮驥才先生修改完《藝術家們》第七稿后自拍留念
理想發自內心,唯美拒絕虛偽
從文學的角度而言,《藝術家們》是集中展現馮驥才浪漫主義追求的一部作品。從人物、情節到語言,自始至終流露著浪漫主義的氣質。楚云天、隋意、洛夫、羅潛等人的內心世界,在馮驥才的筆下呈現出多姿而蓬勃的面貌。他們才華橫溢、朝氣蓬勃,熱烈地抒發著自己對理想世界的追求。馮驥才用浪漫的語言,融入唯美的繪畫感,不斷追尋、捍衛著“美”的存在??梢哉f,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在這部《藝術家們》中相遇了。
小說的故事發生于上世紀60年代,一直延續到當下,這期間,中國當代小說、繪畫、文化等各個藝術領域的美學追求也幾經變化。馮驥才是整個歷程的親歷者,也是美學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參與者。他曾說:“我不回避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唯美主義者。我的理想發自心靈,我的唯美拒絕虛偽?!?/p>
馮驥才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堅守“唯美主義”,也為維護國家的“美”而做出了極具“理想主義”的犧牲。當工業大潮急速淹沒傳統文明遺存的時候,他毅然縱入文化遺產保護的漩渦,苦心經營,輾轉大江南北,拯救了大量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守護了無數瀕危不可再現的民間文藝之美。為此,他犧牲了個人在文學、繪畫創作極為珍貴的二十多年時光。
而《藝術家們》這部集藝術、文學、物質、情感、欲望、市場等諸多元素于一身的作品,在展現近五十多年文藝發展歷程中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之外,也鮮明地流露出作者的理想主義情懷。這種“發自心靈”的情懷貫穿始終,讓讀者在享受藝術之美的同時也常被作者的真誠和執著而感動。
以繪畫界折射五十年時代變遷
馮驥才以三位畫家楚云天、羅潛和洛夫從心靈交匯到逐漸離散的過程,折射了近五十年來的時代變遷。每個人都經歷著時代的淘洗,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在藝術和物質都極度匱乏的年代,幾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悄然起步;在新時期,純粹的藝術激情和探索引領了時代和他們;而當市場化大潮襲來,他們又不得不面對新一輪的心靈考驗,苦苦地尋求突破和自我救贖。
著名評論家、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認為:“《藝術家們》以小題材寫大時代,也以小故事寫大內涵,從畫家們的生活場景等很小的故事切口,內涵豐富,這與他的藝術追求、藝術標準高度吻合?!?/p>
《藝術家們》塑造了一群陽光明媚的、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畫家,是“一群內心美且高貴的中國人”。在漫長的歲月里,時代曾給了他們一道亮光,于是他們迸發出璀璨的光芒。但是很快輝煌逝去,大潮退卻,只留下喧囂后的平靜和沉寂,以及少數藝術家發自心底的悲愴。
《藝術家們》所寫所思,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靈史、藝術追求史”,同時也是大時代社會圖景的真實見證。在時代的潮涌中,有的人隨波逐流,有的人守護著自己的藝術追求與情感,眾聲喧嘩,一代藝術家的精神道路逐漸清晰。
“不是我找文學,是文學找我了”
2018年,馮驥才憑借《俗世奇人》(足本)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時隔近四十年,再次斬獲國內文學最高獎。近年來,他陸續推出了“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系列”(《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渦里》)、《單筒望遠鏡》、《俗世奇人全本》等諸多文學作品。一時間,媒體和廣大讀者紛紛感嘆:“馮驥才回歸文學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馮驥才既是整個新時期文學發展變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當時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活動家之一。他不僅承接了老一輩作家對文學精神的執守,而且開啟了新時期文學的創新之路。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馮驥才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文化遺產保護,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巨大影響。他主持收集整理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已有20多億字的規模。
但是,馮驥才一直未離開文學,他從不是文學的旁觀者,也始終沒有離開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場。這種立場不僅是思想的立場,而且還帶著一份濃厚的情感,體現出了他作為知識分子對文化的敏感與自覺,責任與擔當。
面對“回歸”的聲音,馮驥才說:“我今年七十八歲了,爬山爬不動了,臺階超過三十公分也上不去了。當我回到書房的時候,不是我找文學,是文學找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