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羅霈穎⑤ | 當曾文正公遇到后現代狀況

責任編輯:朱又可

羅霈穎傻大姊造型

一個后現代式的巧合

1979年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1924-1998)出版名著《后現代狀況:當前知識研究報告》(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1984年英譯本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經作者親自校訂,在美國出版。

五年后,我出版《什么是后現代主義》(臺北學生書局),卷二、卷三,完整介紹“后現代”文學、藝術的發展;卷四“哲學篇”,收入此書全譯及注釋,并附導言;卷六“年表篇”收錄我制作編寫的《臺灣地區后現代狀況大事年表》,從1960年至1987年,追溯臺灣后現代狀況前三十年發展的歷程,結合理論預測與實務史料,前后相互對照印證,成功避免象牙塔式的無根空談。

起初有些短視的人,認為《什么是后現代主義》一書過于早產,頗有一些過慮又無謂的微詞,但后來看見“后現代主義思潮”已經沛然而起,許多類似的跟風作品,接踵而至,勢不可擋,也就紛紛搖身一變,成為“后現代主義”的先鋒與代言人。

說穿了,包括后現代主義在內的各種“主義”只是一種旗幟鮮明的“說法”或“看法”而已,像一盞顏色特殊的探照燈,能夠助人“見所未見”,但同時也易助長“一偏之見”,若堅持一味執“偏見”為“正見”,此為智者所不取。

雖然我的書名,從善如流,使用了“后現代主義”一詞,但是,我認為此乃西方學者用來與西方“成熟現代主義”對照而言。用來描述解析現代化尚未成熟的臺灣,以及這段時間所發展出來,種種不按牌理出牌的特殊現象,應該用“后現代狀況”即可。

三十年后,當年出版的許多“后學”書籍,多半絕版絕跡,而《什么是后現代主義》至今仍在重印,表示此書對“后現代狀況”的介紹,綜合而全面,完整又深入,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入門書籍之一。

事實上,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介紹西方藝文思潮如“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古典主義”“自然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文章雖多,但多屬于即興片面之作;從“文學”“藝術”“哲學”及“年表”,四管齊下,以專書形式,全面探討的,似乎只有本書一種。

今年八月,舍妹猝然辭世,傷痛之余,我驚訝地發現,書中《臺灣地區后現代狀況大事年表》,是從1960年她出生那年開始的,至今剛好六十年。從后現代式“多元化”(plurality)的角度看去,妹妹一生的成長發展與演藝生涯,從電視劇中的清純少女、臺北甜心,到工地秀場的傻大姐、三八嫂,到談話節目的八卦女王、最佳損友,正好完整見證了臺灣后現代演藝文化的起伏與轉變,與臺灣政經文化的多元發展,恰巧應合。

過去,向來沒人從文化綜合研究的角度,來探討二十世紀至今,中國演藝工作者的成長與發展。我想,若要有,請從我對妹妹的回憶開始。

傳承農業耕讀之家風

家父羅家猷先生(1918-2012),是出身于湖南湘潭鄉下的農家子弟,老家距大畫家齊白石在白石鎮的舊居不遠,地址是“湘潭淥口傘鋪垅一糊涂嶺瓦雜屋墇偏向門”。這個地址,是1987年蔣經國拍板定案,開放大陸探親后,父親從一個老舊的牛皮紙袋中,小心翼翼,掏出來的,古色古香一個信封,散發出民國初年的韻味。我曾用呂世宜(1784-185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