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一場聲勢浩大的歷史玩笑
既然藥酒里沒有酒了,自然要換一個名字,彭博頓從飲料的一些原料里獲得靈感,將其重新命名為,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很快成了爆款,一段商業傳奇就此展開,但可口可樂的大賣并不能取代酒的特殊地位,禁酒與反禁酒的力量仍在不斷博弈。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禁酒令背后的故事。
責任編輯:劉韻珊
1917年通過,并于1920年1月生效的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規定:美國全境嚴禁一切酒類的制造、運輸和販賣。
這是一個很粗略的修正案,對什么是酒的明確定義都沒有。所以1917年通過修正案后,禁酒組織再接再厲,進一步于1919年促使國會通過沃爾斯特德法案,該法案明確規定酒精含量超過0.5%的飲料即適用于禁酒令。同時成立附屬于財政部的禁酒局,作為專門的禁酒執法機構。
歷經上百年,禁酒終于從一種宗教和社會道德運動演變成國法,卻最終成了美國最短命的憲法修正案,并演繹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歷史。
禁酒:
新老移民話語權的競爭
最早的清教徒移民奠定了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根基。早期的移民生活簡樸,嚴守宗教清規戒律,飲酒絕對禁止。但一兩代人后,先富起來的一批人開始背離清規戒律,享受生活鶯歌燕舞,喝酒當然是少不了的。
到19世紀30年代,美國烈酒人均消費量達每年7.1加侖(約26.8升),由于婦女和黑人奴隸基本不喝酒,成年男性的飲酒量可以說相當驚人。美國西部一個只有1萬人口的小鎮,能有500多家酒館。據統計,1833年紐約監獄關押的600名男性罪犯中,只有19個人不喝酒,其中200人嚴重酗酒??梢哉f酗酒的確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
但美國內戰前后,工業化和城市化讓消費能力快速提高,以及近3000萬來自北歐、東南歐等地的移民涌入美國,進一步刺激酒類消費。1860到1880年,美國釀酒業總投資增長7倍,啤酒消費暴漲。工業化讓啤酒流水線生產、大規模運輸和儲存成為可能。19世紀后期,啤酒成為最主要酒精飲料,威士忌居其次。
長期把持主流社會輿論的不少老派權貴和虔誠的清教徒們認為,酒精是萬惡之源,只要沒人賣酒,就能有效控制酗酒,從而緩解社會矛盾、改善人民精神面貌,提高道德水平,然后大家一起攜手共建美好新社會。但從五湖四海來到美國的新移民,宗教種族習俗迥異,對老移民的那套清規戒律不大感冒,且生存壓力巨大,連喝口酒都被說三道四,簡直莫名其妙。而在老移民看來,這幫不懂規矩的土鱉外來戶缺乏文明教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