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是不是鄉土社會?”
中國的城市僅僅是空間意義上的城市,它的邏輯還是鄉村,思考方式、制度、結構沒有改變,關系都是連帶的,這個跟那個有關系,比如這個廠長是那個廠長的哥哥。城市中家族的概念當然衰落了,但是大家內心之中還是有家族的觀念,坐下來總要攀攀親,你是我的什么、你是誰介紹來的、稱兄道弟,這也是家族關系。它也有它的效率,在處理一些具體事情的時候,通過家族的力量、親戚的力量,會更可靠、更習慣。
責任編輯:劉悠翔
1957年費孝通在開弦弓村調查時與當地工作人員合影。
位于蘇州吳江七都鎮的開弦弓村,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江村”。1936年,人類學家費孝通在此進行田野調查,撰寫了《江村經濟》一書。他的導師、英籍知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預言,這本書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1935年,25歲的費孝通攜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廣西大瑤山考察。費孝通誤入瑤山獵人捕獸的陷阱,王同惠下山求援,不慎墜崖落水而亡,費孝通負傷。他接受姐姐的建議,去開弦弓村休養,順便參觀訪問,最后將調查報告寫成《江村經濟》,作為求學英國的博士畢業論文。
馬林諾夫斯基懷著欽佩的心情閱讀了此書,“時感令人嫉妒”。他感慨:“費博士是中國的一個年輕愛國者,他不僅充分感覺到中國目前的悲劇,而且還注意到更大的問題:他的偉大祖國,進退維谷,是西方化還是滅亡?既然是一個人類學者,他畢竟懂得,再適應的過程是何等的困難。他懂得,這一過程必須逐步地、緩慢地、機智地建立在舊的基礎之上。他深切地關注到,這一切改變應是有計劃的,而計劃又須是以堅實的事實和知識為基礎的?!?/p>
費孝通憑借對中國鄉村社會的描摹享譽海外,但《江村經濟》直至1980年代方才譯進中國。這位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經歷了歷史周折和動蕩,1979年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著手重建中國社會學。2005年4月24日,94歲的費孝通在北京逝世。
八十多年過去,不斷有學者重訪江村。趙旭東2014年去開弦弓村時,發現村里的孩子都被送到鎮上中心小學或更遠的地方讀書,每天由家里預備的高級轎車接送,早晚在鄉村里出現了堵車的情形。趙旭東的博士王莎莎在江村進行重訪調查,注意到電商已進駐江村,年輕人在家里獨立經營網店,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趙旭東是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1990年代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師從費孝通。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鄉土社會的糾紛問題,引用了費孝通著名的鄉土社會理論,想不到答辯時費孝通提問:“你用這個‘鄉土社會’,現在還是不是鄉土社會?”
這個問題伴隨趙旭東此后的學術生涯,他將之視為老師重要的提醒。他重新閱讀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的思考,編成《費孝通與鄉土社會研究》一書。他發現費孝通在提出“鄉土中國”的理念時,實際上注意到的是現代化對中國鄉村的蛀蝕和瓦解。
2020年11月2日是費孝通誕辰110周年。南方周末記者對趙旭東進行了專訪,重新討論“鄉土中國”當下的面貌和意義。
2018年10月,建有費孝通紀念館的蘇州“江村”。
鄉土社會瓦解之后
南方周末:費孝通1948年提出“鄉土中國”的概念,“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F在鄉村社會已經發生很多現代化轉變,“鄉土中國”的概念還有適用性嗎?
趙旭東:當年我跟費先生讀書,1998年博士畢業論文寫的是鄉村糾紛解決,跟法律、人類學有關系,后來論文的標題就是《權力與公正——鄉土社會的糾紛解決與權威多元》,就用了鄉土社會這個概念。當時費先生是我的答辯主席,當然也是我的導師,他問的問題跟你今天問的問題是一樣的,他說,“你用這個鄉土社會,現在還是不是鄉土社會?”他一下就把我震驚了,當時我并沒好好想這個問題。
我1998年博士畢業以后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實際上費先生最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