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為筆墨,司馬相如“揮就”靈關道
令司馬相如始料不及的是,靈關道的存在,帶來的不僅是商貿繁榮,它還導致中央王朝在這一地區的疆界,“上下幾千年,漢唐以下各有增損”。
有史學家直觀地將靈關道稱為歷代王朝的標尺,其刻度的長短,標志著一個王朝的昌盛與敗落;有文學家形象地稱靈關道為國家肌體的血脈,其盈縮的程度,展示著一個政權的強壯與虛弱。
責任編輯:楊嘉敏
遠眺小相嶺
撥開歷史的迷霧
西漢時期貫通成型的南方絲綢之路,其在四川境內的路段,時稱靈關道。靈關道開鑿于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這是當年漢武帝劉徹欽點、官拜中郎將的司馬相如,在出使西夷期間,沿著先秦便斷續存在的野徑大致走向,精心選擇并親自督造的南下出川線路。
靈關道的路線,是今天成都——邛崍——名山——雅安——滎經——漢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寧瀘沽——西昌——德昌——會理——攀枝花。
被尊為“賦圣”的司馬相如,由于文學成就過于輝煌,因此其維護國家統一、造福西南地區百姓、在險山惡水間修橋鋪路的壯舉,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里,僅寥寥數語。但是,撥開歷史的濃云迷霧,仍可一睹他的別樣風采。
司馬相如出生地蓬安縣
司馬相如是漢武帝擴大版圖、一統中國的堅定支持者。早在他受命略定西夷之前,他為劉徹專門寫過《上林賦》。當北匈奴的進攻被平息后,經略西南的國策擺上了大漢王朝的議事日程。司馬相如力排眾議,最終堅定了劉徹大膽開拓疆域、打通西南地區的決心。
在司馬相如以中郎將頭銜出使西南進行開發之前,蜀地士紳多言此舉勞命傷財且勞而無功,滿朝大臣也多有反對之聲。于是,他非常有策略地知難而上,在《難蜀父老》中巧妙地假借駁詰蜀中父老的形式,曲折進諫,為朝廷政策辯護,為劉徹搖旗吶喊:“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讀罷這洋洋千言的雄文,漢武帝血脈賁張,大臣們心悅誠服,蜀中士紳無言以對。被漢武帝任命為中郎將的司馬相如,持節出使,也由此踏上了《水經注》里所描述的“高山嵯峨,巖石磊落,頃側滎回,下臨絕壑”的南下之路 。
靈關道小相嶺路段
漢武帝知人善任的度量和膽略,的確異于常人:區區一侍從的張騫,漢武帝在他身上寄予打通西域的宏闊夢想;初生牛犢的霍去病,漢武帝賦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