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藍盔 在異國戰火中堅守與凝視 | 封面人物 原創 2020-11-05 南方人物周刊 “維和三原則”是維和部隊能夠順利執行任務的重要保證,卻也不時將他們置于潛在的危險中。不過,戰火和沖突并非維和生活的全部……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陳洋 特約撰稿 李明桂 實習記者 陳媛媛 責任編輯:黃劍 2020年9月25日,中國第18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部分官兵完成維和任務后在國內某集訓地合影。從左到右:操作手段玉濤,衛生員巫露露,外事翻譯尹雯,政工干事李明桂,隊長朱俊,衛生班班長譚志安,炊事員陳茂良,操作手劉陽 圖 / 翁洹“中國藍盔”,活躍在黎以邊哨——第18批赴黎維和建筑工兵分隊紀實異國任務黎巴嫩貝魯特國際機場,當地時間2019年5月29日午后,陳茂良踏出運輸機。陽光刺眼,雨季剛剛結束,炎熱干燥的夏季就已急不可耐地到來。跑道盡頭是蔚藍神秘的地中海,機場一側的黎巴嫩山連綿起伏,房屋鱗次櫛比,依山望海而建。陳茂良無心環顧。這是他第一次乘坐運輸機,機艙密閉、無窗,座位是一條寬二三十厘米的木板,靠背則是一根金屬欄桿。沒休息好,十多個小時的不間斷飛行讓他有些胸悶。列隊到達機場一層大廳,空調的冷氣逐漸驅散了疲憊。第一次踏上異國土地,25歲的陳茂良興奮起來。安檢過后,他和同屬中國第18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第二梯隊的百余名官兵,見到了分隊長朱俊和數名荷槍實彈的警衛。一周前,朱俊先行抵達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注:以下簡稱“聯黎部隊”),籌備交接工作。和陳茂良一樣,朱俊身著解放軍07式迷彩服,系藍絲巾,左臂佩戴中國國旗臂章,右臂則是一枚圓形的聯合國臂章。不同的是,他頭上戴的并非藍色貝雷帽,而是一頂印有聯合國標志的藍色鋼盔,并套上了厚重的防彈背心。除了聯合國維和人員,機場還有一些同樣全副武裝的當地政府軍在巡邏。隊伍里剛剛松弛些的氣氛又變得緊張。數分鐘后,陳茂良和戰友們登上了接他們去營地的大巴,座位上提前放好了鋼盔和防彈背心。陳茂良已經很久沒有穿過這樣的裝備,緊張的情緒猶如細密的觸須,順著二十多公斤的護具瞬間爬滿全身。聯合國維和行動旨在幫助受戰亂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持久和平。參與行動的維和部隊包括工兵、醫療、運輸等支援保障型部隊,以及步兵營等防御防衛安全型部隊。前者只有最基本的自衛武器,而后者屬于輕裝機械化部隊,會嚴格按照安理會授權和國際法要求,根據形勢需要、任務區指令和交戰規則,執行監督組織選舉、解除武裝并遣散安置武裝人員、協助進行社會重建和開展人道主義援助等任務。陳茂良所在的中國第18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共410人,由多功能工兵分隊、建筑工兵分隊和醫療分隊編成,任務期為1年,主要擔負掃雷排爆、工程建筑、藍線栽樁、醫療救治和人道主義援助等任務。陳茂良生于四川,18歲入伍,被分配到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選擇了駕駛員方向,后前往某軍校繼續學習,畢業后回到原單位,負責炊事班的日常管理。2019年初,該旅第三次受命赴黎執行維和任務,陳茂良符合選拔條件,報名應征炊事員。維和任務通常是在海外局勢動蕩地區,不同于國內的演習場,這里更靠近真實的戰火,許多官兵將執行異國任務視作軍旅生涯的一段獨特經歷,無論是在專業技能、視野格局,還是實戰能力上,都能得到提升。報名的踴躍讓選拔更為嚴苛。陳茂良所在工兵分隊的選拔定在2019年2月,除了專業技能,還會進行嚴格的身體和軍事素質等考核,考核項目中既有常規項目,比如五公里全副武裝越野,也有高于日常訓練標準的項目,比如綁棍單杠直拉。考核通過后,會進行三個月的封閉集訓,除了進一步強化執行工兵任務所需的專業技能,也會涉及對維和目的地的歷史背景、政體國情、文化宗教、維和規則以及任務生活等的了解和學習。陳茂良由此第一次關注到黎巴嫩這個中東小國。黎巴嫩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與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靠近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扼守歐、亞、非“三岔口”,自古就是各方勢力的博弈場。陳茂良 圖 / 翁洹從腓尼基、希臘、波斯、羅馬、十字軍,再到奧斯曼帝國,黎巴嫩的歷史長卷上留下了不同文明的烙印。崎嶇的黎巴嫩山,亦使其成為周邊眾多受迫害教派的避難地,各教派為了生存、自衛和發展,往往選擇建立封閉且結構嚴密的宗教公社,形成半自治的割據局面,又與周邊國家的教黨勢力根脈相連。一戰后,奧斯曼帝國解體,龐大的疆域被拆分為40個國家,其中就包括黎巴嫩。之后,黎巴嫩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為實現民族獨立,黎巴嫩各教派簽訂了分享國家政權的《民族公約》。以1932年人口普查數據為依據,新國家按照教派主義原則分配國家權力,規定國家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人選擔任,總理、議會議長、總參謀長分別由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和德魯茲派人選擔任。同樣的教派分權體制也被運用到國家武裝力量的分配上。《民族公約》通過各教派共享利益的模式幫助這個多元宗教國家從分裂走向了統一。上個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黎巴嫩一度發展迅速,人均收入位居中東之首。但新國家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教派割據、教派政治,以及身處各國勢力爭端夾縫地帶等發展桎梏,這些不安定因素也為其日后國內、國際動亂的爆發埋下隱患。1975年,一場長達15年的內戰爆發,導致約12萬人喪生、數萬人流離失所。1978年、1982年,為消滅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色列兩次入侵黎巴嫩。2006年,以黎沖突再度爆發,同年雙方簽訂?;饏f議,但邊境地區仍然沖突不斷。曾經的“中東瑞士”、“民主櫥窗”淪為如今的“中東火藥桶”。1978年3月19日,聯合國決定組建駐黎巴嫩臨時維和部隊,部署在黎巴嫩南部邊界地區。2006年,該部隊規模進一步擴充至13000多人。到2019年陳茂良所在的維和部隊抵達黎巴嫩時,聯黎部隊的維和行動已超過四十年。依據聯合國官網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4月30日,已累計有319名各國官兵在黎執行維和任務時喪生。大巴載著陳茂良一行從貝魯特一路南下。陳茂良坐在靠窗位置,沒有墨鏡,陽光照得他睜不開眼。窗外向后飛逝的場景將他從黎巴嫩飄搖的歷史拽回現實。培訓期間爛熟于心的背景資料,開始以更直觀的畫面闖入他眼簾。現代化的街區間不時聳立著幾棟破敗的土黃色建筑,或高或低,墻壁上落滿了墨點般的彈孔,幾處弧形窗框被炮彈打成了不規則的鋸齒狀,窗玻璃早已不見,里面黑洞洞的。一些植物從墻縫中鉆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