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兩個博物館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疫情禁足期間也許是因為每天被科普有關新冠病毒的知識,回歸常識與科學的愿望令我回味最多的,是疫情以前參觀的兩個荷蘭啟蒙時代的科學博物館,它們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皇家埃瑟·埃辛格天文館

如果不是一位荷蘭剪羊毛商埃瑟·埃辛格(EiseEisinga,1744–1828年)在自家房屋起居室的天花板上建造了一個太陽系儀,弗拉訥克市(Freneker)不過是荷蘭運河邊上一座普通的小城?!疤煳酿^是展示荷蘭北部的啟蒙運動的巧奪天工的杰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上這樣評價道。

太陽系儀按1毫米比100萬公里的比例,把太陽系縮小至五億分之一。模型由一個藏在閣樓里的極其復雜的鐘表木箍和橡木圓盤組成的系統連接,直到今天,模型上的行星、恒星、太陽和月亮的運動都與現實中的位置完全一致。房間墻壁和天花板深藍與天藍相間,四個精美的鐘盤、星球軌道、數字和鐘擺是金色的。走進這間臥室就如同進入一家巴洛克式的觀星劇院,又仿佛邁進了一間小宇宙,星空觸手可及。這個太陽系模型不只是科技奇跡,簡直是美輪美奐的巴洛克風格的藝術杰作。

這個精密復雜的太陽儀竟是一位普通羊毛商憑借一己之力設計并制造的。這位羊毛商的“學術背景”在今天看來更是不可思議。

18世紀荷蘭知識精英深受啟蒙思想和牛頓原理的影響,一些科學家開始用荷蘭文傳播原來只用拉丁文在精英中傳授的知識,荷蘭出現不少“農民教授”和“圈外學者”。埃瑟·埃辛格便是這些圈外學者中的佼佼者。他的家鄉弗里斯蘭省有著悠久的天文學傳統,最早的記錄上溯到13世紀。17-18世紀這里天文學研究的盛行則有賴于弗拉訥克學院。這所學院在250年間發表了一系列天文學著作,培養了幾代天文學教授以及相關專業人員,使得天文學知識得以廣泛傳播,在荷蘭乃至歐洲科學界享有盛譽。弗里斯蘭省出現了許多天文愛好者和天文望遠鏡制造商,不少人會計算日食。這個省是當時荷蘭共和國反射望遠鏡制造中心,荷蘭市場上三分之二的望遠鏡產自這里。

埃瑟·埃辛格1744年出生于弗里斯蘭省一個羊毛梳理商家庭,父親是數學、天文系和機械愛好者,會制造晷,計算日食。埃辛格天賦異稟,12歲輟學后沒有被送到拉丁文學校繼續深造,而是回到父親身邊一邊學習梳理羊毛和經營羊毛生意,一邊自修數學、天文學。就這樣,沒進過一天大學的埃辛格通過自學掌握了數學和天文學,不到17歲即用業余時間寫成一部665頁的天文學理論著作。他每周去一次弗拉訥克市,師從另一位業余數學、天文學家,天文觀測儀器制造家浮博斯(WystFoppesDongjuma),學習歐幾里得幾何學和三角學,研究太陽系和星盤,觀測日食。而這位導師賴以生存的職業則是羊毛染色。據測1761年6月金星要出現,于是浮博斯邀請埃辛格用自制的天文望遠鏡在廢棄的城堡上觀測,這更加激發了埃辛格對天文學的興趣。他繼續幫助父親制作晷,繪制星象月表,又發表了幾本天文學著作。他19歲時,在一部天文學著作中計算并預測了1762-1800年日食和月食出現的日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汪亞純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