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抗疫”選擇題: 救命還是保經濟?
青壯年已成為第二波疫情擴散的主因。不同于今春第一波疫情,如今疫情多點開花,更難以追蹤。很多年輕人是無癥狀感染者,難以識別,把病毒帶回家后,不可避免導致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被感染。
“眼下歐洲的敵人有兩個:一是病毒本身,二是抗疫疲勞?!?br />
“熔斷式”封鎖正成為很多歐美國家采取的防控模式——不同于今春長達數月的封鎖,通過2-3周的短暫封鎖,人為調節波峰,將發病率降至較低水平,防止疫情蔓延過快。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德國從11月2日起再次執行較為嚴厲的全國限制措施,各地餐館、酒吧、影劇院、游樂場、健身房、美容院等餐飲和文體設施將關閉一個月。
地中海氣候夏晴冬雨的特點在意大利表現得相當規律,9月底的一場秋雨,一把就將夏日朗空下殘存的一絲樂觀掃蕩殆盡。在這個最早被新冠病毒“擊中”的歐洲國家,人們發現,新冠病毒又回來了。
每日新增破2萬、死亡超200例,2020年11月的這組數字著實刺激。意大利政府抗疫顧問、帕多瓦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安德烈亞·克里桑蒂(Andrea Crisanti)預言:意大利人有可能會在“封禁”中度過2020年圣誕。
放眼歐洲,這還不是最嚇人的。法國、西班牙、英國的疫情反彈更明顯,單日新增病例屢創新高。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歐洲日新增占全球一半,日新增死亡超過1/4,再度成為全球疫情“震中”。
第一波疫情幾乎不受影響的捷克,已經成為第二波感染率最高的歐洲國家之一。被視為抗疫“優等生”的德國,最近一周疫情呈指數級增長。從未主動實施封鎖政策的瑞典,病例數據幾起幾落,最終也沒能僥幸逃脫第二波疫情。
大洋彼岸的美國,疫情更近乎失控。截至當地時間10月31日,美國7天平均日新增病例7.8萬例。資深公共衛生專家、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安東尼·福奇預測,到了冬季,美國每日新增將超10萬,死亡人數還將不斷上升。
當封鎖措施逐漸成為亞洲民眾遙遠的記憶,歐美地區激增的感染人數正迫使各國層層加碼防疫措施——關閉酒吧、開設臨時戰地醫院,并將社交聚會限于小規模人群。
一整個夏天過去,人們突然警醒:新冠病毒已從突然敲門的不速之客,變成了一個常居客房的室友?!俺且呙绯晒ρ邪l,否則新冠病毒斬草除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與病毒共存?!迸=虼髮W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感染者以年輕人為主,輕癥較多
單看紙面數字,很多歐美國家此波疫情反彈超過今年春季,確診病例數已經超過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期。但陳錚鳴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應該不會出現像第一波疫情時那種完全失控的狀況”。
在他看來,這波疫情的實際嚴重程度遠不如3、4月的高峰期。以英國為例,目前每日感染人數在2萬上下浮動,遠高于第一波疫情時的日新增三四千例。但當時,英國幾乎沒有檢測能力,檢測的只是重癥患者,大量的感染者沒被檢測。
“這波疫情的一大特征是感染者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