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雅裨理在鼓浪嶼的三份契約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傳教士一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基督教傳入廈門的歷程中,雅裨理(David Abeel,1804—1846)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一位傳教士。
雅裨理祖籍荷蘭阿姆斯特丹,于1804年生于美國新澤西州,17歲時受洗加入教會,1826年從神學院畢業后,成為美國歸正宗教會牧師。清道光十年(1830),雅裨理與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一起抵達廣州,成為美國第一批來華傳教士。1831年,雅裨理轉為美部會傳教士,赴巴達維亞(即今雅加達)隨從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學習中文及閩南方言。根據葉克豪編撰的《閩南基督教大議會年錄》記載:1842年2月24日(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四日),雅裨理與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自香港搭乘一艘英國軍艦抵達廈門,由此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教工作。雅裨理“先在鼓浪嶼展開傳教活動,起初在近海邊租了兩間房子(即現編中華路23號)作為傳教據點”。雅裨理與文惠廉夫婦成為最早進入廈門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
1844年,雅裨理被任命為福建布政使徐繼畬與英國首任駐廈門領事記里布(Henry Gribble)會晤時的通譯。在此過程中,他送給徐繼畬《圣經》以及一些地圖,并回答了不少關于世界歷史地理、政治制度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這些,為徐繼畬日后編寫《瀛環志略》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徐繼畬在《瀛環志略》序中曾高度評價雅氏,說“米利堅人雅裨理,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