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發布會:五大措施進一步完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
在國務院新聞辦今天(11月5日)舉行的發布會上,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介紹,我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約3.5萬個安置社區,一攬子解決吃、住、行和就醫、就業、就學等問題,絕大多數搬遷群眾已實現穩定脫貧和跨越式發展,對世界減貧進程作出重大貢獻,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當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經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已全面轉入以后續扶持為重心的新階段,做好安置社區治理工作必須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總的來看,全國安置社區組織建設得到加強,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服務設施明顯改善,服務供給逐步豐富,搬遷群眾基本實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目標。但還面臨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社區服務體系還不完善、搬遷群眾在社區的融入程度有待提升等新挑戰新問題,迫切需要著力推動解決。特別是圍繞推進安置社區的建設、治理與服務,要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組織體系。根據安置地人口規模、尊重群眾意愿合理劃分安置社區,同步調整、健全社區黨組織,成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立健全群團組織,培育發展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根據居住狀況推動成立業主委員會。
二是完善制度機制。抓緊制定安置社區黨組織議事規則、居(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或居民公約,編制居(村)務公開目錄。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風險隱患的分析研判和預防化解等機制。
三是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完善安置社區就業、教育、社會保險、救助等公共服務。鼓勵發展社區物業、維修、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態,培育開發綠色低碳的社區加工業企業和就業崗位。
四是促進搬遷群眾社區融入。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文體活動,促進搬遷群眾互動交往和情感交流。推進法治宣傳教育、移風易俗科學普及,引導搬遷群眾強化法治觀念、抵制不良習氣。
五是加強安置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選優配強安置社區“兩委”班子,將群眾信任、辦事公道的黨員選拔為黨組織書記,依照法定程序兼任居(村)民委員會主任。按照遷入地社區的標準,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報酬待遇并完善動態調整機制。
網絡編輯:解樹